一本书的传承 ——读《史记》有感
暑假期间,几乎雨天的每个下午,我都会临窗而坐,细品香茗,重新翻开司马迁的《史记》,细细精读。
每次看着《史记》中的一行行文字,那股淡淡的书籍墨香都会将我带回到快乐的童年时光中。
一个石台,三个石凳,一个手托双腮的小男孩在一个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下,认真聆听着一个胡须发白的老人声情并茂的讲述着一个个古代的故事。在我的印象中,我还清晰的记得“大禹治水”、“程婴救孤”、“荆轲刺秦王”等历史故事。有一次,听完故事后,我好奇地问爷爷,你怎么知道那么多的历史故事呢?爷爷说:“这些故事都是从书中看来的。”在我的软磨硬泡下,爷爷从一个箱子里面拿出一个用黄色的牛皮纸层层包裹起来的东西。在层层剥离后,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破旧不堪的线装本书。我急忙打开来看,文字都是竖着排列的,而且都是文言文,大部分文字我都不认识,顿时也就失去了兴趣。
爷爷看到我失意的样子,语重心长的说:“这是一本古书,是你的老太(一种家乡的俗语,我爷爷的父亲)留下来的。“一本书,就是一盏灯,它不仅能教你怎么做人,还能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等你长大了,学习了一定的知识,你就能看懂它了。”说实话,因为当时还小,爷爷的话我并没有记在心里,但是《史记》这本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本简易版的《史记》。因为好奇,一拿到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为此妈妈还责备了我好多久,而我依然偷偷地看着。正是由于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以及爷爷的“说书”,让我“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家里,我还自信地 “指点江山”:项羽自刎乌江上演霸王别姬的千古佳话; 礼贤下士威服九州的信陵君魏无忌助魏败秦屡被猜忌终因酒色黯然离世等故事,每天家里似乎都飘散着淡淡的书墨香。
爷爷读书精神是一种传承,更是让我努力读书,好好学习的一股动力。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话:“昔西伯拘,演《周易》;仲尼厄,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这段话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困难常有。面对困难,有所作为,方能有所成就。《史记》带给我的最大帮助,不是让我熟知了历史上一个个生动曲折的故事,也不是让我了解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而是它讲述了历史上那些帝王将相、古圣先贤因何而盛,又为何而衰。所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为后来者,虽然已经明白前人兴衰成败的具体原因,却仍不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不吸取其失败的教训,以致后来重蹈覆辙,不但可悲而且可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实际出发,吸取千百英才之长而各去其短。虽然这样做,很难,要付出的很多,成败与否,也不尽可知。但是,只要你顺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了,本身就是对迷途者和踌躇者的一种超越。我想,命运和成功还是会更多地眷顾你的。
开卷有益,重读《史记》,我相信它一定会给我现在的人生提供更多有益的指引和帮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肯定也会从中读到许多我未曾读到的东西。
我想,《史记》将会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将代代相传。传承文化!传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