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落红悲声 ——读《红楼梦》有感
这《红楼梦》的结局,于我而言有诸多不满,林黛玉抱憾葬花,薛宝钗错付终生,贾宝玉出家为僧,而最让我不满和痛心的却是林黛玉的死。黛玉可谓是一个妙女子,极具才气,傍有叛逆隐隐,可最终却是那样的结局。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极具封建思想的古话可不适用于黛玉的身上。这女子,终日只想一展自己的才华,她的才气是很少有人所拥有的,也是不容置疑的。我钦佩的是她的叛逆,可遗憾的却也是因为她的叛逆,因为她没有叛逆到底。在她未进贾府之前,父母死亡,不得已才来投靠自己唯一的亲人——贾母。在这偌大的贾府,人多,规矩也多,黛玉生怕自己犯了错,终日小心翼翼行事,无依无靠,这府里贾母就是她最亲的人。可从她进了贾府的那一刻起,命运也就被定下来了!黛玉这一生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了宝玉,可最不该的,却也是遇见了宝玉。颦儿,这个字出于宝玉之口,当时也是一个玩笑话,说她总在皱眉头,便取了这个字。也因为这个字,宝玉便闯入了黛玉原本的平静的生活里。黛玉本身就虚弱,整日脸上都带着病色,既治不好也调理不好,自然只能养着。黛玉的世界本是一片清净,可却因宝玉的出现,黛玉一次次的忧伤,一次次的哭泣,导致自己的病情逐渐加重,直到宝玉大婚前,终于心灰意冷,病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便断了自己活着的念头。
葬花焚诗,香消玉殒,从此这世间便再无这般的妙女子。这似玩笑般的婚事毁了三个人一生的幸福。
贾母素日便疼她,可更疼宝玉,若这二人要在一起,想必贾母也不会反对。可黛玉这傻姑娘,也真是愚钝,把全部的机灵都用在了写诗上,不去争取,反倒自己终日忧愁。她这般结局,实际上既有他人之因,也有自己之由,可细细想来,这黛玉平日素多疑心,若真嫁给了宝玉,看着他一周身的红颜,又怎会放宽了心,最终可能还是会被自己的疑心给折磨,最终的结局可能也不是很好。她的性格不似凤姐那般洒脱,又怎会向贾母开这口呢?黛玉只身一人在这贾府,力量微弱,无力与他人抗争,这繁华的荣国公府中,她不像宝钗那般做事圆滑,讨人欢心,不会无理由的提出请求,便只能自己默默忧愁着。这般温吞性子,便是在自己心爱的人与其他人大婚之时,也只能独自伤心。其实这场玩笑也并非一人之错,她虽没有想尽办法向宝玉说明黛玉并非他的新娘,是因为她的麻木,因为在她看来,自己的婚姻由不得自己安排。所有的欺骗以及黛玉去世的消息让他悲痛欲绝 导致了他最终的看破红尘,出家为僧,而宝钗自然是独守空房。可是,这个结局虽不完美但却是最好的。这《红楼梦》可真真就是一场梦,一场空欢喜,真悲切的噩梦,但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无限遐思。
《红楼梦》,这一部含笑的悲剧啊!与其这场闹剧是命运的捉弄,倒不如说,这是一场封建礼教的悲剧。用现在的认知来看这本书,这就是一部悲情的言情文,可它的本质却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它揭示的是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万人羡慕的繁荣昌盛到无人问津的支离破碎的三代生活。这本书充斥着曹雪芹的愤懑和悲痛,他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了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生成的人物是那些敢于反判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不正。黛玉这个姑娘,不知在想些什么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去卜侬身何日表?侬今羞花人笑东,他年葬花知是谁?”葬花时,她想到了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然泪下,在这封建礼教前,而自卑却激发了他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世故圆滑的宝钗送来了药水,用教育的口气劝宝玉“改邪归正”但是作为封建礼教反判方的黛玉却一昧的在哭,眼睛哭成了一个桃儿,但是她的哭,她落下的泪并不是彰显着她的柔弱,而是以哭这样的表达方式来默默支持着宝玉,与他共进退,因此只有他们的二人的心才能贴的最近,爱的也是极深。
但可怜这样一个“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女子,这样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无视世俗的传统,反其道而行之,想改变这种格局,却无奈独身一人,在经受了无数控诉之后,生命尽头在她面前之时,社会封建加速了她的死亡,也就是那一场荒唐的婚事,灭了她想坚持下去的念头。这难免让我想到那一幕,黛玉临死之前的那种凄凉与无助。我在想,老天是真心的不公,那么好的姑娘,却在病危之际无人伸出援手,而且为免晦气,贾母将婚事转到别处举办,偌大的贾府之内,却未见有几人。就这样,黛玉走的无依无靠,孤独无助。在这欢喜洋洋的贾府之内,一边是众人欢笑,齐聚一堂大红喜事,另一边却是悲伤欲绝,无人关注的一场悲剧。呵,那血淋淋的惨状就是封建礼教的毒害啊!一边是木石前盟,另一边是金玉良缘,她们自然是选择金玉良缘。可能在他们眼中,情之一字简直可笑,门当户对才是重要。门当户对,多么讽刺却众人皆认同的一个词。问问这世间,因这四字被拆散的有情人有多少?简直数不胜数!什么时候有这样一个地方,自由的,理想的地方,无所顾忌,无忧无虑,这肯定不是我一人所想。黛玉至死都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为之动容,一对追求自由的男女在追逐爱情的路上被封建的枷锁分隔开来,上演着生死离别。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尽两不知。”这句话所描述的可不就是林黛玉吗?黛玉就这样伴着宝玉婚事的铜锣声中离开了这个充满压抑和不公的世界。她是带着属于她的那份美好走的!美好,美好在哪儿?
这个社会不接受人在世界上获得的理解和爱,在这独身一人,孜然一身的世界里,宝玉却给了她一份独一无二的温暖。可在这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他永远的伤痛,却也是她最初的救赎,即使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这些年来,传统的封建礼教残害了多少无辜的人,中国封建社会名义上是提倡孔子的“仁义道德”一大串的真理,可实际上,是在掩盖剥削的约束,控制等一系列的问题。封建社会,无论是谁,都被这无形的思想所禁锢,以至于改朝换代却仍然逃不出封建这圈子,始终改不了这2000多年“吃人”的本性。
什么是封建礼教?我们将反映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又对当事人们具有强制约束作用的礼教称之为封建礼教。封建礼教,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和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而制定的制度。这个充满黑暗色彩的约束,是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而“男尊女卑”就是极具代表性的部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说法在当时社会上是一致认定的。女子无法选择自己爱情的,缺乏独立的经济权利,而男性在家庭中的娇横和对自己妻子的压迫,极大程度的贬低了女子的地位。“三从四德”,这个只属于女子的专属用词,说的是。从一而终,遵守妇道,恪守礼教,做一个贤良听话的妻子,对于夫君不能忤逆,只能言听计从。让我无法费解的是,女子被休后却不能再次改嫁,否则便是不贞,简直荒唐,可笑!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一样,宁愿撞死,也不愿意认命。这是当时女子根深蒂固的想法,再嫁,自己就脏了。当然,别人也是这么看她的,蔑视,讥讽,鄙视,一步步将她推向了深渊。……唉!封建礼教的毒害啊!这一桩桩血淋淋的事实,是在封建主义制度礼教下的悲剧,人们受封建意识,封建礼教的毒害,之深,之广!
在这弱肉强食,奸人当道的社会上,他们认同的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理。这就是封建礼教长期统治的结果!封建人吃人的礼教思想阻碍科学思想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严重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极度摧残中国国民的心灵,完全丧失了其合理的思,因素和生命活力。
而《红楼梦》这部书,就是批判封建礼教的一本代表作品。书中,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比较典型的事例就有:宝玉、黛玉和宝钗三者之间的婚姻悲剧,金陵十三钗的人生悲剧,像贾府的兴衰与没落……这几个方面基本上就构成了全书的主要情节,另外,像贾雨村这样的权贵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力度。
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哀情唱遍;一首《葬花吟》,把无尽落红悲声写完。悲哉,叹千古幽情终虚化;泣哉,怜痴情儿女尽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