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也是一首歌》
——读一本好书:《老人与海》读后感
有这样一本书,在它那个年代,用最少的文字一举赢得了诺贝尔奖;有这样一个人,用他独特的文字取缔了繁复晦涩的维多利亚风文学,缔造了极简主义的文风,掀起了文学史上新的高潮;有这样一种写作理论,用冰山一角的文字塑造出更加饱满的人物,编写出更为生动的故事。
《老人与海》,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著,于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用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以短短的6325个单词,描绘了一篇耐人寻味的故事。
它讲述了年迈的《老人与海》,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著,于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用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以短短的6325个单词,描绘了一篇耐人寻味的故事。渔夫圣迭戈在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驶船远离海岸,最终在距岸遥远的大海上遇到了一条体型庞大的大鱼,在与它搏斗了三天三夜后最终将它制伏,却在返航的过程中遇到鲨鱼,却因体力不支无力抗衡,最终带着大鱼骨架无功而返的故事。
文中的大鱼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老人与大鱼的搏斗,与鲨鱼的纠缠,字里行间凸显出老人顽强不屈的高贵品质与毫不动摇的坚定信念,从而与他返航后虽然失望却依然不失生活信念的乐观顺理成章,正如他的那句话:“好汉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他可以接受自己在与大鱼及鲨鱼的搏斗中被坚硬的利齿粉碎,或者身受重伤无功而返,却绝不允许自己因为无功而返而丧失信心。因为他从未把他们当作猎物,在他眼中,那就是平等的交手,他尊重这些鱼。或许象征着生活中的诸多磨难,老人不畏艰险地与它殊死搏斗,最终获得了胜利。而鲨鱼又或许象征着变幻莫测的命运,老人同样孤注一掷地与它做了抗争,却不幸的失败了。可见,磨难可以战胜,命运有时却不可避免,但只要保持乐观无畏的心态,就不会被一时的命运打到,人的一生跌宕起伏,最终的路标会指向哪里,从来都不是定数。
除了老人让人钦佩的精神,书中有关真切情感的描写也令人动容,无论是老人与“少年”间的并非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还是酒吧老板马丁对老人的关爱,都无一不洋溢着真情实意。而老人万物平等的思想,更是这个好汉的点睛之笔,与海鸟的对话,向海鱼的致歉,喜爱着被切成片心脏却仍能跳动数小时的还贵都是老人将它们作为朋友的一种体现,在他眼里,“它”并非“它“,而是”他“。
说到自然,就不得不提老人对星星月亮太阳的那段阐述,乍一看毫无逻辑,却隐晦地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担忧与思考,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恰到好处地表述了自己的忧虑,让《老人与海》的文学思想上升了一个台阶。
最后是作者的“冰山理论”,这种冰山理论并非刻意压缩作品篇幅,而是将作者的人设由“创作者”转变为“建造者”,读者的人设由“观赏者”转变为“探究者”,仅在文中透露出内容的冰山一角,让读者在作者构建的迷宫中自己摸索出口。例如,文中提到老人有着“海水一样的眼眸”,显然与古巴当地人的相貌大相径庭,但结合文中其他信息不难推出老人是来自西班牙的移民;文中的大鱼也并未提到它的种类,但通过对它的外形描写易得出这是大马林鱼;而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的有关棒球比赛的内容,其实是海明威为作品搭建起了一个时间线,同时也暗示少年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的,但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书中结尾片段这样写道,这是老人的独白,他乐观的勇者形象深深烙在我的脑海,日暮的绚烂光辉为它镀上一层金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