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宽容是一种美德——读《人生》有感
看了好多天,才把这中篇小说看完,看的过程很漫长。
这中间自己也随着主人公跌荡起浮的人生经历而走入了他们的生活,我似乎就在他们身边,看着他,她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我已经进入了角色,和他们密不可分了。看来当初我真应该报考电影学院啊,那里比较适合感情丰富的人,哈哈。
跑题儿了,在说回来,当初“路遥”写完《人生》后,大获全胜,得来了很高的荣誉,但《人生》里的主人公——“高加林”,却备受争议,因为他的背叛,因为他的浮躁,因为他那太理想化了的理想。
但我不那样想,就拿他背叛“巧珍”去和他的同学“黄亚玲”谈恋爱这件事来说,我觉得以“高加林”当时的身份,当时的思想,当时的经历来分析他的所作所为并不过分,都可以理解,而不能因为这个就去批判他,他的本质是善良的正直的,而且他也确实爱着“巧珍”,但在那时他必须选择他的同学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从情感上我们虽然接受不了,但理智上我们应该宽容地去理解他,理解他做为一个好不容易才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有着出色才华的年轻人的思想,理解他的浮躁,理解他的虚荣。
如果中间没有那一段被告发后,停职发回农村的经历,也许他真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可命运偏偏会捉弄人,应验了那句老话——你爬得越高,就跌得越重。
全书的结尾也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说为什么要让这么有才华的年轻人回到农村那,但作者说了,不是他要他回去的,而是主人公自己的命运走到这一步的。
如果没有这个“回去”,那他这一辈子都不会知道“土地”对他意味着什么,家乡对他意味着什么,“巧珍”对他意味着什么了。这“回去”等于是一个教训。但回归土地并不是他人生的结局,他还可以再出去的呀,但以后再出去,可和以前不一样了,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啊。
所以“高加林”在结尾跪在地上,抓着黄土,大喊一声;“我的亲人啊”也就可以让人理解了。
那时,路遥写完这篇小说是1988年,离现在已经20年了,那时的路遥就能那样的现代,就已经在尝试写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了,真是叫人佩服佩服啊,他能在文坛独树一帜,自有他的魅力啊。
全书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它的结尾,村里的父老乡亲都出来迎接又一次变为农民的颓废的萎靡不振的“高加林”,使他深受感动,村里人亲切的话语温暖着他的心。紧接着德顺老汉的一番话又让他顿时豁然开朗,眼里也有了光彩,也有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那德顺老汉虽然大字不识,但他把自己70多年来参悟的人生道理用最简单的话语讲给加林,讲给我们。
哲学家不一定懂得生活,懂得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哲学家啊。
那善良的村里人用他们宽容的心胸接纳了加林,用他们宽厚的胸怀拥抱了加林。啊,生活真好。
宽容是一种美德,愿人人能拥有它。
【第2篇】
浅白色封皮,颇带水墨画色彩的几痕深浅不一的墨迹,中心是一轮遥远却炽热的高阳。简明的包装上大大的“人生”二字。遥远,沧叠却有明快的感觉。
一个围绕着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而展开的故事,描写了他历尽职场升降,在消沉与振作间沉浮的追梦旅途。
现实终究不能一个人意志为转移,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但也不能抛开现实去盲目追求,更不能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在这个故事里,社会也有其不可逃避的责任,应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那些徘徊于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们的才能得以发挥,理想得以实现。
故事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颇有才气和笔头功夫的农村知识青年,却因无背景被同乡有一定势力的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教师职位而回家务农,又机缘巧合的因叔父的关系被安排至县里从事通讯干事,凭借自身的努力与才气,在新闻界干出了一些成就。风生水起之时却又被揭发“走后门”而再次成为了农民。
这是怎样一个大起大落的人生啊……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高加林的追求无疑是正确的,是积极的,他的才华与努力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然而,在权力、地位的诱惑下,高加林一点点丢掉了原本质朴的自己,沉迷于城市生活中的他流逝了农村人心底的重情重义与善良。人可以有追求,甚至可以有幻想,但不能脱离实际去盲目追求。
抛开高加林个人不谈,社会也是使这位农村知识分子人生追求与经历的曲折落差之大的酿造者。身备才能却不被重用,因为无钱无权倍受委屈,不能不让人想到社会任用人才的不公。就像高考这样的一个相对公平公开公正的平台,大多官二代、富二代,仍可以轻松的站在更高的位置,无权无钱的平民家儿女,却要付出更加辛苦的努力。
文章的最后,仍给了人一丝快慰,一位长者说到:“现在的生活,一天天变好,即使农村,今后的前程也大着呢,屈不了才。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的确,现在的社会在一天天变好,而人生也是我们历经困苦与不公后,仍能站起来继续追梦的过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一天天变好的社会中,在无怨无悔的追梦青春里,让我们的人生一点点的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