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姜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他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少时名叫石年。据说其母因梦神龙人怀而生他于烈山的石室之中,生下后身似龙形,以火德王,所以即位后称为炎帝。炎帝神农氏出生的地方有条河叫姜河(即岐承,在今陕西岐山县西),他就以河名为姓,成为姜姓的始祖。商周时的申吕等国都是姜姓的封国,吕尚也就是姜子牙,是炎帝的后裔,伯夷之后,因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其封姓。所以炎帝并非姜氏一姓的始祖。
【全国的分布】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汉时,姜姓已有徙居到今一江一苏、四川者;唐宋时期,姜姓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一江一、一江一西、山东等地;明清时期,姜姓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如今,姜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北方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山东省为多。
【姓氏名人】
姜子牙:商东海上(今临泉县姜寨)人,后封于吕。子孙从其封为氏,故又名吕尚。年届七十时与文王出猎相遇,立为太师,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著有《六韬》一书。
姜维:字伯约,三国蜀汉天水冀县人。本为魏将,后归附蜀,为诸葛亮重用,任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继领其军。在魏攻蜀,被迫投降,后欲谋复国时被乱军所杀。
姜夔:字尧章,饶州鄱一陽一(今属一江一西省)人,南宋词人、诗人。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琴瑟考古图》、《诗说》、《白石道人诗集》等。
姜彭:一江一苏省扬州人,清初著名书画家,他所画的翎一毛一当时盛称第一。
姜宸英: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一江一慈溪人,清初书画家、文学家,为一江一南三布衣之一。著有《湛园文稿》、《苇间诗集》等,后人辑有《姜先生全集》。
【姓氏文化】
孟姜女本姓姜
“孟姜女哭长城”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然而这里还有一说,那就是孟姜女不姓孟。
孟姜女本姓姜,不姓孟,孟是用来表示排行的。古代待嫁女子按“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正妻生的长子(女)冠以伯,偏房生的长子(女)冠以孟,长子(女)以下都是依次冠以仲、叔、季。
古代出嫁女子,有冠以自己国家或氏的名称的,如“齐姜”;有冠以配偶(别国国君)的国名的,如“秦姬”;有冠以配偶(别国卿大夫)的氏名或邑名的,如“孔姬”;有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帝王等死后的称号)的,如“武姜”。战国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以,孟姜女就是姓姜的偏房生的大女儿。
【名人事迹】
姜太公钓鱼
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他原来是个靠在商朝国都朝歌以宰牛为生的人,生活很穷困,一直隐居在渭水河边的小村庄里。后来他听说周文王很重视人才,便拿上钓鱼竿到渭水的河畔,终日借垂钓来修养心志,磨炼毅力。
姜子牙钓鱼有个特点,就是钓鱼从来不用鱼饵,正所谓“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实他是想看周文王是否识才,能否放下架子求才,进而决定是否为他效力。
有一天,周文王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飞熊入帐,郊外打猎,必得贤臣。周文王十分惊奇,自然格外留意。第二天,文王就来到渭河边踏青打猎。忽听有人唱道:“凤非乏兮麟非无,但嗟治世有污。龙兴云出虎生风,世人慢惜寻贤路……”文王命人将歌者找来,上前询问,歌者说这歌是姜尚所作。文王认为姜尚必是贤者,便命这位歌者带路来河边寻访姜尚。
文王在歌者的带领下来到渭水河边,见一道长白发白须,真有仙风道骨之样,极像梦中所见之之人。便上前说话,姜子牙说:“凡是河流的源头渊远者,河水必然奔流不息,这样才吸引鱼群栖息;树大根深者必定也是枝叶茂密,这样才能结得丰硕的果实。和钓鱼一样的道理,人与人之间也只有相互理解,彼此心心相通,才能造就发展宏伟事业的条件……”
姜子牙这一番言简意赅、深一入一浅一出的分析使周文王心花怒放,更加确信这位老者就是自己所要寻找的智慧之人。于是,文王拉辇,太子拉套,拉了八百单八步,请得姜太公为己出谋划策。姜太公也是自感遇到明君,自然应充。
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丁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取代殷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