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有在于外者。宜散。(失于不治。则即变为郁火。)火有因于虚者。宜补宜滋宜缓。火有因于实者。宜泻宜清。火有根于里虚上浮者。宜引。火有因于表虚外浮者。宜敛。此治火之大概也。但人止知栀连芩柏为要剂。(经曰。以苦发之。)讵知火郁于表。宜散。是即麻黄桂枝升麻干葛柴一胡一轻可去实之意也。火燥于里。宜滋。是即六味补一精一化气。壮水镇一陽一之意也。火虚于中。宜补宜缓。是即参耆甘术。甘一温一能除大热之意也。火实于里。宜泻宜清。是即三黄石膏朴硝知母。热不远寒之意也。(经曰。火一婬一于内。治以咸冷。)因于里虚上浮者。(火浮。)宜引。是即川膝车前五味补骨脂附桂八味。引一陽一归一陰一之意也。因于表虚者。宜敛。是即参耆白芍枣仁龙骨牡蛎。敛一陰一秘一陽一之意也。(经曰。以酸收之。)至其之味。考之本草。所载虽多。然究其要。脾不外乎石斛白芍。肺不外乎黄芩桑皮。心不外乎黄连栀子。胆不外乎胆草青黛。肾不外乎黄柏知母。余则按症酌增。但须审症明确。则所投皆应。自无牵制悖谬之弊矣!(李时珍曰。燥甚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涸。此六一婬一见胜之义也。)
经曰。火一婬一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相火肾火也。故治以咸冷。辛能滋润。酸能。苦能泄热。或从其一性一而升发之也。)五运。(少一陽一司天。寅申。少一陽一在泉。巳亥。)
〔散火〕
麻黄 桂枝 升麻 干葛 柴一胡一 香薷
〔滋火〕
地黄 枸杞 淮山药 首乌 阿胶 菟丝子
〔〕
人参 黄 白术 附子 肉桂 干姜
〔缓火〕
甘草 合一欢皮 人一乳一 黄一精一 麦冬 葳蕤
〔〕
黄柏 黄芩 黄连 石膏 知母 胆草
〔引火〕
五味 补骨脂 附子 肉桂 熟地黄 牛膝
〔收火〕
人参 黄 白芍 龙骨 枣仁 牡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