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常见老年病防治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古代医书 > 常见老年病防治 >

【胃下垂】发病原因+症状+预防+治疗方法

胃下垂是指人体处于站立位置时,胃的下缘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者。本病好发于体型瘦长,腹壁松弛,腹肌瘦薄的中老年人,轻者可无明显临症状,重者可见上腹部饱胀、嗳气不舒、便秘等症。

【发病原因】

体胃的正常位置主要依靠横膈的位置及膈肌的活动力、腹肌张力、腹壁脂肪的厚度、邻近器官和膈胃、肝胃韧带的固定作用来维持,故此,凡能引起膈肌悬吊力不足、腹肌张力降低、腹内压力下降及膈胃、肝胃韧带松弛等的因素均可引起胃下垂。概括之,其主要发病原因有:

1.体型瘦长。瘦长体型者,胃常呈低张力型,当胃呈极度低张的鱼钩状时,即发生无张力型的胃下垂。

2.多胎生育。经产妇生育过多,腹壁松弛,腹肌张力降低者易发生胃下垂。

3.疾病影响。患各种慢消耗疾病者,由于过度消瘦,加之卧少动,可使人处于极度虚弱状态,腹肌张力下降,韧带松弛而发生胃下垂。

胃下垂属于中医“胃缓”病范畴,基本病机是中气下陷。饮食不节、饥饿无常、劳伤过度、生育过多等均可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失去濡养,终将出现中气下陷。

【临床表现】

胃下垂轻者可无明显的临症状,重者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脘腹饱胀,餐后尤显,恶心,纳呆,嗳气频频,大便秘结。由于餐后、站立位、劳累等因素可加重胃下垂,故这些因素存在时上腹部不适即可加重,有时尚有深腹部隐痛感。由于脾气下陷,气血亏虚,故患者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头昏甚或站立昏厥,低血压,心悸等表现。

此外,胃下垂可因胃的排空延缓,出现振水声,即张仲景所谓:“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胃下垂明显者可伴有肝、右肾、结肠下垂。

胃下垂用X线钡餐摄片检查可显示胃呈无张力型,胃体垂直,体部宽大,窦部低于幽门水平以下,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下。B型超声可探得胃饮水充盈后胃下缘下移入盆腔。

【预防措施】

1.加强体育锻炼。本病多见于体瘦虚弱、腹壁松弛、肌肉不坚之人,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加肌力,有助于防治本病。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每日坚持做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健身活动。

2.饮食营养丰富。平素宜进食富有营养易消化,体积小,动、植物蛋白及一定脂肪含量的食物,使腹壁有一定的脂肪厚度,这样可有效地防治胃下垂。

3.禁止暴饮爆食。避免暴饮暴食,可有效地预防胃下垂及其它胃肠疾病,对胃呈低张力型,有胃下垂倾向者,宜少吃多餐,餐后宜平卧少许时间,有利于胃的张力恢复,可预防胃下垂及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4.搞好计划生育。经产多胎生育者,由于腹壁松弛易患本病,故积极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优生也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5.劳逸结合。过度劳累,气虚正耗,易致脾虚气陷而发生本病,故勿过度劳累,劳逸结合,使脾气旺盛而不下陷,可有效地预防本病。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加强腹肌锻炼,增强腹肌张力,减少站力和过度劳累,少吃多餐,饮食宜营养丰富,下垂严重者可使用胃托。

2.对症治疗。本病西药无特殊疗法,有上腹部不适、饱胀者,可服吗叮啉;纳呆消化不良者,可服多酶片等助消化剂;腹部脂肪太少,腹肌张力极差者,可适当使用蛋白合成剂,如苯丙酸诺龙、胰岛素等。

3.中医辨证论治。脾虚气陷,表现为面色萎黄、气短乏力、上腹部饱胀、食后加剧、纳呆腹胀下坠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克、柴6克、升麻6克、参1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枳实15克)以益气升陷;脾胃虚寒,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纳减腹胀、形寒肢冷、肠鸣便溏者,可选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制附片10克、参15克、白术10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白蔻仁6克、黄芪20克)以中健脾。

4.单方验方。据报道,胃下垂使用以下方药治疗有良好效果。

(1)枳实煎剂:100%的枳实煎剂,每餐前服10~20毫升,可兴奋胃肠,使胃肠收缩节律有力,治疗本病有良效。

(2)蓖麻五倍子膏贴百会:用蓖麻子仁98%、五倍子末2%,按此比例打成烂糊,制成每颗约10克,直径1.5厘米的药饼备用。用时在百会剃去与药饼等大头发一块,将药饼紧贴百会上,纱布绷带固定,每日早、中、晚各1次,以搪瓷杯盛半杯开水,将杯底置于药饼上进行热熨,每次10分钟左右,以感觉热而不烫痛皮肤为度。一次贴上药饼,可五昼夜不换,如在第一次治疗完毕,自觉症状显著减轻,则除去药饼,否则休息一天后进行第二次治疗,以十次为度。

(3)补中益气汤加减水煎服:黄芪30克、柴6克、升麻6克、参30克、白术10克、陈皮6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山药15克、山楂30克、郁金15克、枳壳10克、鸡内金10克。15天为1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可治愈。

(4)益气化瘀合剂: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莪术10克、山楂30克、红花6克,川芎6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水煎服,据报道比单用益气升提药效果要好。

(5)升健脾汤:制附片10~15克、炒白术10克、焦艾叶6克、小茴香10克,水煎日服1剂,连服30~50天有效。

5.针灸治疗。有报道针刺建里(中脘下1寸),同时双针刺入,治疗胃下垂效佳;针刺提胃法治疗胃下垂:在剑突下鸠尾附近及脐部附近可扪到反应点,用6~7寸毫针穿过2个反应点缓慢向上提针,提针40~60分钟左右,针出后平卧2小时,然后卧3天或扎上腹带方可自由活动,每周针1~2次,连用4~8次即有效。

6.其它疗法。有报道用按摩法治疗胃下垂有良好效果。方法是:患者先取俯卧位,医生双手由患者之第三胸椎至第五腰椎两侧捏2~3遍,用右肘尖分别在脊柱两旁按压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等2~3遍,双手掌根同时由腰部向背部弹快速推按4~5遍。转仰卧位,医生双手掌自下而上反复波形压腹部2~3遍,然后用拇指点压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气冲、足三里、内关各1分钟,每次约按摩30分钟,每日1次,2个月为1疗程。

相关内容

前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原因+症状+预防+治> 【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原因+症状+预防+治疗方> 【支气管扩张症】发病原因+症状+预防+治疗方> 【支气管哮喘】发病原因+症状+预防+治疗方法> 【肺脓肿】发病原因+症状+预防+治疗方法> 【肺结核】发病原因+症状+预防+治疗方法> 【阻塞性肺气肿】发病原因+症状+预防+治疗方>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原因+症状+预防+治> 【胸腔积液】发病原因+症状+预防+治疗方法>

推荐阅读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医养生学> 中医基础理论> 本草纲目> 伤寒杂病论> 药性赋白话解>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白话文>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