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点】
一、针刺疗法,必须首先掌握脏腑经络气血一陰一陽一的生理变化规律,然后根据脉象与症状等情况,制定虚补实泄的治法。
二、针刺要求针下得气,以达到气血一陰一陽一的调和为目的。
三、指出循经近刺和远道刺法的原则,并说明针刺的深浅与先后,要根据病人一体质、时令气候、发病先后、针刺部位等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
四、说明针刺十二禁。
五、叙述了各经气血将绝时所出现的症状。
【原文】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一陰一陽一定矣。一陰一者主脏,一陽一者主腑,一陽一受气于四末,一陰一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一陰一陽一。五脏为一陰一,六腑为一陽一,传之后世,以血为盟①。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②,以知一陰一陽一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少气③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一陰一陽一俱不足,补一陽一则一陰一竭,一陰一则一陽一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④,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泄之,则五脏气坏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一陽一,一盛而躁,病在手少一陽一。人迎二盛,病在足太一陽一,二盛而躁,病在手太一陽一,人迎三盛,病在足一陽一明,三盛而躁,病在手一陽一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一陽一⑤,溢一陽一为外格⑥。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一陰一;厥一陰一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一陰一;二盛而躁,在手少一陰一。脉口三盛,病在足太一陰一;三盛而躁,在手太一陰一。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一陰一。溢一陰一为内关⑦,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一陰一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⑧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泄足少一陽一而补足厥一陰一,二泄一补⑨,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一陽一补足少一陰一,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一陽一明而补足太一陰一,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一陰一而补足少一陽一,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一陰一而补足太一陽一,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一陰一而补足一陽一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一陽一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一陰一陽一俱溢⑩,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一婬一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一陰一泻一陽一,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一陰一陽一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一陰一陽一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一婬一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一陽一邪出,再刺则一陰一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一陰一与一陽一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一陰一盛而一陽一虚,先补其一陽一,后泻其一陰一而和之。一陰一虚而一陽一盛,先补其一陰一,后泻其一陽一而和之。
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一陽一明在上,厥一陰一在中,少一陰一在下。
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一精一气无泻一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一陰一陽一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一陰一陽一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春气在一毛一,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病痛者,一陰一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一陰一也,深刺之。病在上者,一陽一也。病在下者,一陰一也。痒者,一陽一也,浅刺之。
病先起一陰一者,先治其一陰一,而后治其一陽一;病先起一陽一者,先治其一陽一,而后治其一陰一。
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一陰一一一陽一;刺寒厥者,二一陽一一一陰一。所谓二一陰一者,二刺一陰一也;一一陽一者,一刺一陽一也。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一精一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一精一,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千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一陽一病入于一陰一,一陰一病出为一陽一,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yín乱,乃消脑髓,津一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太一陽一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
少一陽一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一陽一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
少一陰一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
厥一陰一终者,中热溢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一卵一上缩而终矣。
太一陰一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一毛一憔而终矣。
【注释】
①以血为盟:歃血盟誓的意思,用来表示这些道理的重要一性一,学习者要有坚定的决心。
②脉口人迎:脉口,指寸口脉,手腕内侧桡动脉的搏动处,属手太一陰一肺经,可候五脏一陰一气的盛衰;人迎,在颈部两侧颈动脉的搏动处,属足一陽一明胃经,用来候六腑一陽一气的盛衰。
③少气:短气,元气虚弱的意思。
④至剂:指药力猛烈能迅速起效的药物。
⑤溢一陽一:一陽一经的脉气过盛不能被约束而盈溢于脉外。
⑥外格:一陽一气过于旺盛,一陰一气不能入内而被格拒于脉外,以致一陰一陽一不能相交的意思。
⑦内关:一陰一气过于旺盛,一陽一气不能入内而被格拒于外的一种状态。
⑧关格:指一陰一气、一陽一气都很旺盛,但不相互交运达到一陰一平一陽一秘,而是相互格拒,造成一陰一陽一离决的状态。
⑨二泄一补:取两个用泄法的一穴一位和一个用补法的一穴一位,即用泄法的取一穴一要倍于用补法的一穴一位。
⑩一陰一陽一俱溢:指一陰一陽一两气都偏盛到极点而充斥于五脏。
三刺:指由浅入深的分三个步骤进行针刺。
舌柱:舌下根柱部,即指舌底静脉。
补:这里指补泄两种方法。
稀按其痏:出针后不要很快按住针一孔。稀,即慢;痏,指针一孔。
齐:同“剂”,药物的剂量。这里指针刺的数目与深浅程度。
缪刺:即病左刺右,病右刺左的针刺方法。
脱其五味:身一体极度虚弱不能运化水谷一精一微。五味,这里代指水谷一精一微。
绝皮:皮肤不显血色的意思。
绝汗:汗出将绝,脱症临死前的汗出。
【译文】
针刺的原理,全都在“终始”之中,如果要准确了解终始的含义,就必须以五脏为纲纪,以确定一陰一经一陽一经的关系。一陰一经主五脏,一陽一经主六腑。一陽一经承接四肢中运行的脉气,一陰一经承接五脏中运行的脉气。所以,在采用泄法刺治时要迎而守之,采用补法刺治时要随而济之。掌握了迎随补泄的要领,就可以使脉气调和。而调和脉气的要点,在于了解一陰一陽一规律,五脏为一陰一,六腑为一陽一。如果要将这些道理传授给后世,传授时应歃血盟誓,也只有如此,才能发扬光大。如果不加重视,这些道理就会逐渐消亡,如果不按这些方法去做,就会造成天祸。
谨慎地顺应天地间一陰一陽一盛衰的道理,以掌握针刺终始的含义。所谓终始,就是以十二经脉为纲纪,诊察寸口和人迎两处,以了解人一体一陰一陽一的虚实盛衰,以及一陰一陽一的平衡情况。这样也就大致掌握了一陰一陽一盛衰的规律。所谓平人,就是平常无病的人。平人的脉口和人迎两处的脉象是和四时的一陰一陽一变化相和的,脉气也上下相应,往来不息,六经的脉搏既无结涩和不足,也没有动疾有余的现象产生,内脏之本和肢一体之末,在四时寒温变化时,就能相互协调,形肉和血气也能互为协调。这就是平常无病的人。
气短的人,脉口和人迎都会表现出虚弱无力的脉象,与两手的寸、尺两脉也不相称。这种情况,属于一陰一陽一都不足的征象。治疗时,如果补一陽一,就会导致一陰一气衰竭,泄一陰一又会导致一陽一气脱泄。因此,只能用甘缓的药剂加以调补,如果还不能痊愈则可服用能快速起效的药物。像这样的病,切勿用艾灸治疗,如果因不能快速产生疗效,而用泄法,那么五脏的一精一气就会受到损害。
人迎脉比寸口大一倍的,病在足少一陽一胆经,大一倍而又同时出现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少一陽一三焦经。人迎脉比寸口大两倍的,病在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经,大两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太一陽一小肠经。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的,病在足一陽一明胃经,大三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一陽一明大肠经。人迎脉比寸口大四倍的,并且脉象又大又快的,叫溢一陽一,溢一陽一是因为六一陽一盛极,而不能与一陰一气相交,所以称为外格。
寸口脉比人迎大一倍的,病在足厥一陰一肝经,大一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厥一陰一心包络经。寸口脉比人迎大两倍,病在足少一陰一肾经,大两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少一陰一心经。寸口脉比人迎大三倍,病在足太一陰一脾经,大三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太一陰一肺经。寸中脉比人迎大四倍,并且脉象又大又快的,叫做溢一陰一。溢一陰一是因为六一陰一盛极,而不能与一陽一气相交,所以称为内关。内关是一陰一陽一隔绝的死症。人迎与寸口脉都比平常的大四倍以上的,叫做关格。出现了关格的脉象,人也就接近死期了。
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的,就应泄足少一陽一胆经,而补足厥一陰一肝经。用二泄一补法,每日针刺一次,施针时,还必须切人迎与寸口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表现为躁动不安的,应取上部的一穴一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二倍,就应该泄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经,补足少一陰一肾经。用二泄一补法,每两日针刺一次,施针时,还应切人迎与寸口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同时有躁动不安的情况的,应取用上部的一穴一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的,就应该泄足一陽一明胃经,补足太一陰一脾经,用二泄一补法,每日针刺二次,施针时,还应切人迎与寸口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表现为躁动不安的,就取上部的一穴一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
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的,应该泻足厥一陰一肝经,以补足少一陽一胆经,用二泄一补法,每日针刺一次,施针时,还应切寸口与人迎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有躁动不安的情况的,就应取上部的一穴一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二倍的,应该泄足少一陰一肾经,以补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经。用二泄一补法,每两日针刺一次,施针时,还应切寸口与人迎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有躁动不安的情况的,应取上部的一穴一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的,应该泄足太一陰一脾经,以补足一陽一明胃经,用二泄一补法,每日针刺两次,施针时,还应切寸口与人迎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有躁动不安的情况的,应取上部的一穴一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每日针刺两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太一陽一主胃,当谷气充盛时,人就气多血多,所以可以每日刺两次。
人迎和寸口脉的脉象都比平常大三倍以上的,叫做一陰一陽一俱溢。这样的病,如果不加以疏理,血脉就会闭塞,气血也不能流通,流一溢于肉里,就会损伤五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妄用了灸法,就会导致变易,而引发其他的疾病。
大凡针刺,都以达到一陰一陽一调和为目的。补一陰一泄一陽一,就是补五脏不足的正气,泄六一婬一邪气,这样人才能声音清朗,元气充盛,耳聪目明。如果泄一陰一补一陽一,就会导致气血不畅。
所谓针下得气而有了疗效,是说实证因为用了泄法,征候便由实转虚,这种虚症的脉象虽然与原来的大小相同,但已变得虚软不坚了;如果脉象仍然坚实,病人虽已感到轻快,但疾病也并未祛除。如果虚症用了补法,征候就会由虚转实,这种实症的脉象虽然与原来同样大小,却比先前坚实有力;如果经过针刺,脉象还像以前那样大,却虚软而不坚实,患者虽然觉得舒服,但疾病也未除去。所以应正确运用补泄的手法,以使补能充实正气,泄能祛除邪气,病痛虽不能随着出针而立即除去。但病势却必然会减轻。必须先了解十二经脉的机理,才能领悟终始章的深刻含义。一陰一经一陽一经各有固定的循行部位,与脏腑也有确定的配属关系,补虚泄实的原则也不能互为颠倒。针治也应按经取一穴一。
凡适于用针治的病,都应当用三刺法,使针下获得谷气流通的感觉。由于邪气侵入经脉后会与血气相温和,会扰乱一陰一陽一之气原有的位置,使气血运行的逆顺方向倒置,脉象的沉浮异常,与四时不相应,邪气就会滞留体内而一婬一溢流散。这些病变,都可用针刺治疗。初刺是刺皮肤,以使浅表的一陽一邪排一出;二刺是刺肌肉,以使一陰一分的邪气排一出;三刺是刺分肉,以使谷气流通而能得气,但得气后就可以出针了。所谓谷气至,是说在用了补法之后,会感觉到正气充实了,在用了泄法之后,会感觉到病邪被排一出了。也因此知道谷气已到了。经过针刺,邪气被排一出后,虽然一陰一陽一血气还没有得以完全调和,但已察觉病痊愈。所以说准确地使用补法,正气就可得到充实;准确使用泄法,邪气就会衰退,病痛虽然不会随着出针而立即痊愈,但病势必定会减轻的。
一陰一经的邪气旺盛,一陽一经的正气虚弱,就应该先补充一陽一经的正气,再泄去一陰一经的邪气,以调和其有余和不足。一陰一经的正气虚弱了,一陽一经的邪气盛了,应该先补一陰一经的正气,再泄去一陽一经的邪气,从而调和它的有余和不足。
足一陽一明经、足厥一陰一经、足少一陰一经三脉,都搏动于足大拇指与食指之间,针刺时应当察视三经的实虚。如果虚症误用了泄法,叫重虚,虚而更虚,病情就免不了会加重。凡是刺治这类病症,可以先切其脉搏,脉的搏动坚实而急速的,就立即用泄法;脉的搏动虚弱而缓慢的,就用补法,如果用了相反的针法,那么病情就会加重。至于三经动脉,足一陽一明经在足跗之上,足厥一陰一经在足跗之内,足少一陰一经在足跗之下。
一陰一经有病的,应刺胸部的腧一穴一;一陽一经有病的,应刺背部的腧一穴一;肩膊部出现虚症的,应当取上肢经脉的腧一穴一。对于重舌(舌下所生的一肿物,形状像小一舌——译注。)的患者,应当用铍针,刺舌下根柱部,以排一出恶血。手指弯曲而不能伸直的,即筋病;手伸直而不能弯曲的,属骨病。而病在骨的就应当治骨,病在筋的就应当治筋。
用针刺的方法补泄时,必须注意:脉象坚实有力的,就用深刺的方法,出针后也不要很快按住针一孔,以利其尽量泄去邪气;脉象虚弱乏力的,就用浅刺的方法,以养护所取的经脉,出针时,则应迅速按住针一孔,以防止邪气的侵入。邪气来时,针下会感觉到坚紧而疾速。谷气来时,针下会感觉徐缓而柔和。脉气盛实的,应当用深刺的方法,向外泄去邪气;脉气虚弱的,就应当用浅刺的方法,使一精一气不至于外泄,而养其经脉,仅将邪气泄一出。针刺各种疼痛的病症,大多用深刺的方法,因为痛症的脉象都坚实有力。
所以说:腰以上的病,可取手太一陰一、手一陽一明二经的一穴一位针治;腰以下的病,可取足太一陰一、足一陽一明二经的一穴一位刺治;病在上部的,可以取下部的一穴一位;病在下部的,可以取上部的一穴一位;病在头部的,可以取足部的一穴一位;病在足部的,可以取腘窝部的一穴一位;病在头部的,会觉得头很沉重;病在手上,臂很沉重;病在足部的,会觉得足很沉重。取一穴一刺治时,应先找出最先发病的部位,然后再行针刺。
春天的邪气伤人的毫一毛一,夏天的邪气伤人的皮肤,秋天的邪气伤人的肌肉,冬天的邪气伤人的筋骨。治疗与时令相关的病,针刺的深浅,应该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针刺肥胖的人,应采取秋冬所用的深刺法,针刺瘦弱的人,应采取春夏所用的浅刺法。
有疼痛症状的病人,多属一陰一症,疼痛而用按压的方法却不确定痛处的,也属于一陰一症,都应当用深刺的方法。病在上部的属一陽一症,病在下部的属一陰一症。身一体发一痒的人,说明病邪在皮肤,属一陽一症,应采用浅刺的方法。
病起于一陰一经的,应当先治疗一陰一经,然后再治一陽一经;病起于一陽一经的,应当先治疗一陽一经,然后再治疗一陰一经。
刺治热厥的病,进针后应当留针,以使热象转寒;刺治寒厥的病,进针后应当留针,以使寒象转热。刺治热厥的病,应当刺一陰一经二次,刺一陽一经一次;刺治寒厥的病,应当刺一陽一经二次,刺一陰一经一次。二一陰一的意思,是指在一陰一经针刺二次;一一陽一的意思,是指在一陽一经针刺一次。
久病的人,病邪的侵入必定已经很深,针刺这类疾病,必须深刺而且留针时间要长,每隔一日应当再针刺一次。还必须先确定邪气在左右的偏盛情况,刺之以使其调和,并去掉血络中的淤血。针刺的道理大体就如此了。
针刺前,必须诊察病人形体的强弱和元气盛衰的情况。如果形体肌肉并不显得消瘦,只是元气衰少而脉象躁动的,这种脉象躁动而厥的病,必须用缪刺法,使耗散的真气可以收敛,积聚的邪气可以散去。
针刺时,刺者应如深居幽静一样,静察病人的一精一神活动,又如同紧闭的门窗一样,心神贯注,听不到外界的声响,以使一精一神内守,专一地进行针刺。或用浅刺而留针的方法,或用轻微浮刺的方法,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直到针下得气为止。针刺之后,应使一陽一气内敛,一陰一气外散,持守正气而不让其泄一出,谨守邪气而不让其侵入,这就是得气的含义。
针刺的禁忌:行一房一事不久的不可针刺,针刺后不久的不可行一房一事;正当醉酒的人不可针刺,已经针刺的不能紧接着就醉酒;正发怒的人不可以针刺,针刺后的人不能发怒;刚刚劳累的人不能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过度劳累;饱食之后不可以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能食得过饱;饥饿的人不可以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受饥饿;正渴的时候不可以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受渴。异常惊恐的人,应待其情绪稳定之后,才可以针刺。乘车前来的人应该让他躺在一床一上休息大约一顿饭的时间再给他针刺。步行前来的病人,应叫他坐下休息大约走十里路所需的时间,才可以针刺。以上这十二种情况,大多会脉象紊乱,正气耗散,营卫失调,经脉之气不能依次运行,如果此时草率地针刺,就会使一陽一经的病侵入内脏,一陰一经的病传致一陽一经,使邪气重新得以滋生。庸医不体察这些禁忌而用针刺,可以说是在摧一残病人的身一体,使其全身酸痛无力,脑髓消耗,津一液不能布输,丧失了化生五味的一精一微,而造成真气消亡,这就是所说的失气。
手足太一陽一二经脉气将绝时,病人的眼睛上视而不能转动,角弓反张,手足一抽一搐,面色苍白,皮包败绝,汗水暴下,绝汗一出,人也就快死亡了。
手足少一陽一二经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出现耳聋,周身关节松一弛无力,目系脉气竭绝而眼珠不能转动,目系已经竭绝,过一日半的时间就会死亡了,临死时会面色青白。
手足一陽一明二经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出现口眼一抽一动、斜,易惊恐,胡言乱语,面色黄,三脉躁动,脉气不行,这时人也就要死亡了。
手足少一陰一二经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出现面色发黑,牙齿变长且多污垢,腹部胀满,气机阻塞,上下不通等症,这时就接近死亡了。
手足厥一陰一二经脉气将绝之时,病人会出现胸中发一热,咽喉干燥,小一便频数,心烦,甚至舌卷,一陰一囊上缩等症,并很快会死亡。
手足太一陰一二经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出现腹部胀闷,呼吸不利,嗳气,喜呕吐,呕吐时气机上逆,气机上逆面色就会发赤,如果气不上逆就会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就会面色发黑,皮一毛一焦枯等症状,人也因此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