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伤寒说意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古代医书 > 伤寒说意 >

卷四·阳明经·阳明腑证

明腑证

明病,自经传腑之始,发表宜彻,汗出不彻,则经热郁蒸,自表传里。气拂郁,不得汗泄,身热面赤,烦躁短气,疼痛不知处所,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此必入胃腑。若以表药发之,汗出热退,犹可不成腑证,迟则传腑,而成承气汤证,较之在经,顺逆攸分矣。缘其里素盛,而皮不开,经热莫泄,则腑热续发,表里感应,自然之理也。

究其由来,或失于发表,或发表而汗出不彻,或发汗利水,津亡土燥,皆能致此。其自太来者,寒水之衰也,谓之太明。自少来者,相火之旺也,谓之少明。自明本经来者,谓之正明,全缘燥金之盛也。

其始腑热未盛,犹见恶寒,及其腑热已盛,则恶寒自罢。内热蒸发,汗出表退,风寒悉去,全是一燥火内燔。俟其手足汗流,脐腹满痛,日晡潮热,烦躁谵语,喘满不卧,则大便已硬,当服下药。轻者用调胃承气汤,早和胃气,不令燥结,其次用小承气汤,重者用大承气汤,下其结粪,以泻胃热也。

【13】调胃承气汤 五十七

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甘草炙,二两芒硝三合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

少少服之。/ 顿服之,以调胃气。/ 顿服。

【76】小承气汤 五十八

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二两枳实大者炙,五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75】大承气汤 五十九

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再服。得下,余勿服

下期

凡服下药,宜俟六日经尽之后,腑热内实,表邪外解,乃无后虑,不可早攻,以致他变。若微见恶寒,便是表证未解,慎不可下,下之表内陷,遂成结胸诸证,当先服表药,表解而后下之。若不大便五六日,经尽表解,下证悉具,是为可下之期。观其小便,若水道不利,日仅一两次,则其胃中必不结燥,迟即自能大便,不可下也,小便一利,大便必干,乃可以大承气下之。若其昏迷,不索茶水,则小便不必甚利,亦有结粪,下证已备,恐难再缓。先与小承气汤一杯,汤入腹中,后门失气者,此有结粪,以结粪阻格,胃气壅遏,胸腹胀塞,故作痛满,小承气泻其积气,因后失于魄门也,宜以大承气下之。如服小承气而不失气者,此必初硬后溏,切不可下。胃无结燥,下之败其里气,恐致胀满不能饮食,则为祸不小矣。

下证

腑热已盛,结粪堵塞,不得泄路,非下不可,当审观下证,以投承气。其一,日晡潮热。以金旺于申酉,至期热发,如海水潮汐,应期不爽也。其一,手足汗出。以四肢秉气于胃,胃热四达,手足蒸泄,涣然流漓也。其一,烦躁懊憹。以胃气壅遏,不得下行,燥热郁发,心君挠(挠 通扰。)乱也。其一,昏冒谵语。以胃热熏蒸,消亡心液,神明迷感,昏狂不清也。其一,喘呼不卧。以胃热上燔,肺金被克,清气冲逆,不得安卧也。其一,呕不能食。以胃土郁遏,浊气上涌,水谷不下,恶心欲呕也。其一,心胸痞硬。以胃土冲逆,甲木不降,浊气填塞,固结不开也。其一,脐腹痛满。以燥粪堵塞,胃气遏闭,蓄积莫容,不得通达也。

凡此诸证,皆大便结塞,胃热郁升之故。胃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燥矢阻碍,下窍秘涩,胃郁莫泄,因而逆行。下其结粪,肠窍通达,腑热泄而胃气顺矣。缘燥矢为害,燥矢不去,胃郁无从泄也。视其小便,顺利舒长,诊其脉候,沉缓实大,而兼见以上诸证,宜大承气泻之,无庸疑也。若于蒸蒸发热之时,早和以调胃承气,稍重者,小承气微清胃热,不令异时燥结,更为妙也。

急下三证

胃腑始病,下不妨迟,若其内热燔蒸,三被烁,液消亡,遂成死证,法当急下,不可缓也。其一,脐腹痛满,是燥土胜湿,伤及脾。以腹满,太之证,太之湿,化而为明之燥,燥土壅遏,是以痛满也。其一,发热汗多,是燥土克水,伤及肾。以肾主五液,入心为汗,汗多热甚,则肾水耗泄,胃土焦枯,以燥土而渗少水,势必竭流也。其一,目睛不和,是燥土侮木,伤及肝。以肝窍于目,目光之明烛,缘神魂之发露,目睛之宛转,因营血之滋荣,所谓目受血而能视也。土金燥热,煎熬营血,血枯木劲,筋脉焦槁,目系不柔,是以直视不转也。

推荐阅读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医养生学> 中医基础理论> 本草纲目> 伤寒杂病论> 药性赋白话解>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白话文>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