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根原
【原文】
反胃者,十陽十衰土湿,下脘不开也。饮食容纳,赖于胃十陰十之降,水谷消磨,藉乎脾十陽十之升,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化消,关门洞启,十精十华之上奉者,清空无滞,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达者,传送无阻,是以便溺不涩。湿盛十陽十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则能受而不能消。以十陽十含十陰十则十性十降,降则化十陰十而司受盛,故胃以十陽十土而主纳,十陰十含十陽十则气升,升则化十陽十而司消磨,故脾以十陰十土而主磨。十陽十性十开,十陰十性十闭,戊土善纳,则胃十陽十上盛而窍开,己土不磨,则脾十陰十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磨,下窍常闭,所以善吐。盖土十性十回运,气化无停,新故乘除,顷刻莫间,饮食不磨,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其便结者,糟粕之传送无多也。隧窍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积既久,而后破隘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续断,不相联属。及其迟日延时,传诸魄门,则粪粒坚十硬,形如弹丸。缘大肠以燥金之腑,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故燥涩而艰难也。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翻译】反胃,十陽十衰土湿,下脘(胃腔下口幽门部)不开。饮食容纳,依赖于胃十陰十的下降,水谷消磨,借助于脾十陽十的上升,中气健旺,则胃气下降而善于接纳,脾气上升而善于消化,水谷化消,关门敞开,十精十华的上奉,清空无滞,所以痰涎不生,渣滓的向下通达,传送无阻,所以大便小十便畅通。湿盛十陽十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化而不能吸收,己土偏弱,则能吸收而不能消化。因为十陽十含十陰十则十性十质下降,降则化十陰十而吸收功能旺盛,所以胃以十陽十土而主纳,十陰十含十陽十则气升,升则化十陽十而消化功能好,所以脾以十陰十土而主消化。十陽十性十开,十陰十性十闭,戊土善纳,则胃十陽十上盛而窍开,己土不消化,则脾十陰十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消化,下窍常闭,所以容易呕吐。土十性十回环运转,气化不停,新旧混合增加,顷刻不能容纳,饮食不消化,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的道理。病人十大便结块的,糟粕的传送不多。于是窍不开,但渣滓有限,不能快速下行,蓄积时间长了,而后突破关口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续断,不连续。等到延迟比较长时间,传到十肛十门,则粪粒坚十硬,形如弹丸。缘于大肠以燥金的腑,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所以干燥滞涩而艰难。仲景《金匮》说,对于反胃呕吐的,传留后世加大半夏的治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的圣人方子。如果与茯苓四逆汤合用,其效更神奇了。
【原文】
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十温十服。
【翻译】姜苓半夏汤
人参11克 半夏11克 干姜11克 茯苓11克 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十温十服。
【原文】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闭耳。全以十温十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土燥十陽十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十精十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易。湿气渗泄,必由便溺,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利水滑肠之法,依噎膈诸方,无有异也。
【翻译】反胃与噎膈同理,只是胃脘上口贲门部不闭合罢了。治疗的时候全以十温十中燥湿,降逆开结的药物为主。土燥十陽十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十精十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然就容易了。湿气渗泄,必然通过大小十便,如果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利水滑肠的方法,依照治疗噎膈的各个方子,没有不同。仲景《金匮》说,对于反胃呕吐的,传留后世加大半夏的治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的圣人方子。如果与茯苓四逆汤合用,其效更神奇了。此处改为:仲景《金匮》说,对于反胃呕吐的,传留后世大半夏汤的治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的圣人方子。如果与茯苓四逆汤合用,其效更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