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止园医话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古代医书 > 止园医话 >

生理学合参卷 二、中医生理学

中医讲的生理,是以五脏六腑相分配的。讲中医的医理,总离不了阴阳二字。

这两个字,含有微妙的至理,万不可加以怀疑。它说五脏者所以存精神、气血、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大意是说人之生理,有脏以为体,就有俯以为用。脏之气行于腑,腑之精输于脏,二者相合,而后成功,脏之性宜藏,腑之性宜通,又以五脏主藏为阴,六腑主泻为阳,而一脏一腑之中,又各有其阴阳,脏腑阴阳,相互相生之理,分晰至微。我觉着它与科学的说法,相辅而行,而且有其不可思议的真理。或者现在科学,尚未到了这个地步,也未可知。这是我四十多年反复试验的所得,不过不可因著阴阳二字,越弄越玄虚罢了。看中医书要有精锐鉴别的眼光,抉择出它那道理的奥妙,抛弃它那说法的错误,把历代医籍的精华,从实验运用到西医的科学说法之内,那是再好不过的,千万不可胡扯乱拉,妄说中医的这个就是西医的那个,那就糟了。尤其不可先入为主,自讳其短,必须实实在在的体验出来。中医的那一种说法,实在超过于科学的西医,并且可以把西医的说法,来证明中医那一点的错误,这才可以于医学上有了进一步的贡献。不但不可尽信中医书,也不可尽信西医书,盖是医之一道,到现在并未到了很完全的地步,所以世界上有好多因病身死的人,这就是一个中西医均未完善的大铁证。可是这种中西合参的办法,谈何容易?我从十七八岁,就喜欢研究中医学,到了二十岁,就学了西医,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我在这四十余年之间,经过种种的试验和比较,到现在似乎对中西医有了一点真认识。然而绝不是自以为到此境地,这就是完善。

不过略略开出一些门径,现在仍是努力往前改进,更希望与余同好者,共同努力往前进。大家把这一种学问,共同发明到毫无缺陷的那一个境地,成为世界上的一个独立的医学,永远革除中西医的名称,那就好了。现在我再把中医说的五脏六腑的概要,讲一讲。

中医以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兹分述如下:

五脏

(一)心(心包络附)

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谓之君火(属阳),又云,心外有赤黄裹脂是为心包络。心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着,遮蔽浊气,使不将上熏心肺。又云其中(心)有窍,以导引天真主气。又云心主血脉,又云其液为汗。

中医说心脏主血,是对的。可是若说它是君主,是能出神明,说它是君火,又能导引天真,且是为汗的来源。这些说法,猛一看似乎太玄虚,其实呢,是与西医的说法息息相通,且觉着有些很圆通的道理。我先把这道理说一说,心脏若一停止,周身的血脉,就立时全停了,人就死了。这是何等的一个主要机关呢!若说神明,这两个字,简直的就是脑子和神经的代名词,你想一想,若是心血发生了毛病,比方热度太高了,或是血内有了毒,马上它那脑子的作用,就会出了变象,轻则觉着头晕心跳,重了就可以神昏谵语,寻衣摸床,也许疯疯颠颠,精神失常。若是心脏弱了,马上人就缺乏精神,或者成天家头晕眼黑,神识不清,惊悸善忘,嗜睡或失眠,起了种种神经衰弱的状态,这就是君主失其权能,天真神明,受其影响的一个证明。总而言之,脑子神经,全赖血来养着它,它若是不受心血的影响,绝对不会单独有作用的。至于说汗为心液,是君火,更是有着它的微妙道理。何以呢?

人全知道出汗是有汗腺的,可是汗腺何以能发汗?

1.由于外围之温度亢进。2.血液中水分增多,3.心脏及血管机能旺盛,4.服发汗药,5.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汗腺神经亦得逞其作用(例如虚汗,。这样看来,若把心离开了,这汗是不能出来的。所以西药里头的退热药(例如阿斯匹林等),其副作用为发汗过多,往往骤然能叫心脏停止,害了人的性命。而中药里的发汗药(例如冧黄),也往往闹得人大汗不止(汗脱),也就是心脏受了汗的大泻漏,而无力供给的道理。所以说汗为心液,是一点也不错的。至于君火二字,本是对相火说的,简单说一句,就是人身上的热力、张力,全凭着心血来酝酿的。若离开了心血,热力和张力,也就完了,人身上也就不温暖了。所以君火这二字,并无不合,简直的就可作为“温源”二字讲,那有什么玄虚呢?

(二)肝

经云,悲怒气郁则伤肝。又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曰肝者相火内寄,得真水以涵濡真气,以遂生生之气。滑氏曰,肝之为脏,其治在左。中医说肝主血是对的,血若不经肝脏的滤清,如何能有血的功用呢?此脏既为造血之总枢,那么人身上已经造成血之原料(乳糜),,归总全集合到门脉里,门脉即食物精华入肝之总管。

血之前身,即是乳糜。若是一经悲怒气郁,一定影响到神经,它那一切无数的毛细乳糜管,马上就要失其平衡,那一边由肝脏送入心脏的血液,也就不甚顺序。肝脏里,此时停留了好多的血,它那滤血的机能,也就疲乏了,神经受了这种影响,所谓疲极之本。所以人就觉着不舒服,容易不喜欢,越郁越厉害,就要发生疼痛(胁疼胀最多),头晕目眩,甚则全身抽搐,于是有肝风、肝气、肝火等等的病名。若再加重,积久不流通,它那停滞的血液,越聚越多,越多越浓,全身血管停滞,神经失其滋养,所谓真水不能涵濡真气,不能遂其生生之气,于是乎干燥,结果阴气吸收不住阳气,所谓龙雷之火,炎炎上升,就有暴厥(不省人事)、卒中(内风眩动,角弓反张)、中风半身不遂等等的现象(脑充血、脑出血),那就更厉害了。

中医说肝在左边,那是不对的。可是滑氏说其治在左,是一点也不错。因为肝气病,十之八九,总是左胁下先不舒服,经过多年的医生们,当然不能否认此说的。总而言之,肝脏因为是造血的总枢钮,它的构造曲折太多,不比心脏直出直入的,血流容易,所以最忌不流通。所以说肝脏易郁,不宜遏抑。中医说情志不舒则生郁,言语不投则生嗔,谋虑过度则自竭,斯疲极之木(中医以肝属木,从中变火(即血变浓),升之不熄为风阳,抑而不透为郁气。又说是木宜条达,肝主疏泄,皆得治肝之妙谛。这全是我由实验而后敢信的话,一点也不错的。

(三)脾

中医书说脾与胃同膜,动则磨胃而主运化。又谓脾主肌肉,又谓脾主消化,又谓睥为湿土,又谓谷在胃中,赖脾土之湿,蒸布津液以濡之,然后腐变,故胃者脾之腑也。又曰脾统血,又曰饮食劳倦则伤睥,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总而言之,中医是说脾是助胃之消化的,它得了相火的热气(人身上的温热全赖此物与心之君火同参),才能蒸发消化,好比一个做饭的锅底一样,若是相火不足,或是受了湿气,睥恶湿,它就睥阳下陷(就是脾无热力扶助因而衰弱)了。无热力助消化了,所以就有完谷不化,不思饮食,泄泻衰弱,四肢浮肿等等的病象。但是中医论睥,是包括着膵脏说的。它那说法,虽然不能与西医吻合,可是它那脾胃相连的道理,确乎是说的睁液入十二指肠,来营消化的道理。比方膵液不充足,一定消化发生了障碍,那就叫作睥虚。中医说胃宜降、脾宜升的道理,大约是指膵液输入而言。至于脾脏有生白血球的机能(白血球亦在睥中崩坏,,中医书是未说过的,可是白血球过多症,它那症候之最著者,即为肿胀,其它的现象,就是脾脏肿大,就是中医所谓脾积疟母之类,其余的现象,也离不了腹水、浮肿、小便短少等等的病症。所以中医治脾虚,以李东垣补中益气的说法,最为可取(实验有效)。可见中医的论脾,是连瞬合在一起说,它那睥阳不升,胃失运化及饮食劳倦则伤脾等说,就是膵液缺乏的道理。它那脾统血,脾恶湿,肿满属脾的说法,恐怕就是白血球过多的道理。它说的睥与胃同膜,这个膜字,恐怕就是说的晔脏。而其治脾治肿胀的理论与药品,更是的确有效的。

(四)肺

华元化曰,肺者生气之原,乃五脏之华盖,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龠。又云,肺与大肠相表里。又云,五脏惟肺居上,破碎尚能生活,其他各脏,破则人死,不能修补。又云,诸气脸郁,皆属于肺。又云,肺主皮毛。总而言之,中医说肺主人身之气,一呼一吸,吐故纳新,与西医呼出碳气,吸入氧气的说法,完全相合。并且说肺主人身之气,上下升降,无处不到,它能把清气升上来,把浊气降下去,这就是呼出碳气,吸入氧气的道理,所以人能得到太太平平的清醒。若是肺出了毛病,尽不到它的责任,那么人身上的气,就清浊不分了。此说乍一看,好象与西医说不同,其实中医说的肺主皮毛,当时已经参透了西医皮肤呼吸的道理。所以说全身的气与外间周围的气,“只是一个内外流通毫无间断,并不是肺气只由口鼻呼吸。它那周身的呼吸,完全依赖着肺之活动而营其工作。比方身子一着凉,马上全身毛孔一收缩,内外就不能透气了,这个时候,肺就受了影响,就要咳、喘,鼻子就要不通气,浑身就要觉着害冷‘恶寒,,内里的热气(体温)透不出来,越积越热,所以越觉害冷,身上的热度,是越积越高。这个热太多了,就把血管和神经蒸的不好过,所以攻的头胀、头痛、项强、身疼,这就叫作外感,这就叫表证(实证)。若是用药把毛孔治开(发散),好比就象开了好多的小门一样,一霎时,内外空气一透彻,肺得其所,如同解了束缚,以上诸症,马上就好了。可见中医这肺主皮毛之说,是微妙之至了。还有清浊升降的道理,中医是说人受谷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血生于心,卫气统于肺。又说是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看这几句话,就知道中医说肺能将清气升上宋,将浊气降下去(所谓清肃之令),使人身上得到很顺序的生机,以养其生命。这个道理,无疑的就是以清浊二宇,吻合于碳气、氧气之说,它这种理想,完全与西医的组织呼吸(内呼吸,之说相合。不过科学的说法,较为确实罢了。

西医说,内呼吸是与外呼吸之气体交换作用正相反(外呼吸是吐故纳新),内呼吸是将毛细管血中之酸素(即氧气)搬出来,赋予各组织,因此而生燃烧“体温”,(组织就是中医说的一三焦一类的网膜),又将组织中燃烧后无用的碳酸(即碳气)复送于血中,由内呼吸使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简言之,就是把血管里头的清气弄出来,接济组织的消耗,又把组织内由消耗剩下的渣滓(即浊气,送回血管中,叫它入于静脉,还流于心脏,再由肺循环排出于体外。这是什么道理呢?盖是人之一身,全体内外,无一处不抑仗着血来滋养它,而血之所以能源源接济,绝不亏乏的原因,除了食物的精华,直接化成血液外,其唯一的原料,就是仗着吸入的氧气(清气)。若是氧气吸的不充分,碳气(浊气)排泄的不干净,那么全体上下内外,马上就要发生象的。它那体温,过剩了也不好(中医所谓热),不足了也不好(中医所谓寒)。

所以中医说,肺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龠。这句话,就是说的肺之动作,关系全身的呼吸,并非玄虚空洞的揣拟,若是肺脏动作出了毛病,那么内呼吸及皮肤呼吸,全要受了影响,岂不是清浊升降,失了轨道的一个铁证吗?它那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说法,更觉圆通微妙。若不多读书不求甚解的,一定觉着如此来讲肺的作用,未免离奇。

我在三十年前,亦曾反对此说,认为毫无道理,有一年我治了一个喘症,才恍然这个说法,是真有道理的。(此症系喘满的很厉害,经过若干医生,中医最有见地的,是断为肺实作喘,用药均是泻肺气,然无效。西医是注射的止喘药,然止住喘以后,更觉痛苦,病者已经危殆。余用的药,并未治肺,只用人工盐泻之,大便通利后,喘骤止,一剂而愈,并未棘手。此症病者系唐姓,住北锣鼓巷,由余友诸有鹤君介绍。)以后凡关肺之疾患(例如肺炎),我多注意于肠,获放良多,这盖是肺之血管循环,隐然与乳糜管、淋巴管有直接的关系(比方治流水,大河一通畅,一切距离极远的小水沟也就同时畅流了。),而肠内容物,即是血液和淋巴液的前提,所以肺里有病,尤其是实证,而在肠之生理上着想,真是釜底抽薪,根本治疗的好法子。因此我才明白经旨,所谓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的精义。盖中医主张脏啼互相为用,实有至理,所以一治大肠,而肺病立愈,这个道理是值得研究的。

(五)肾

经云,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又云肾有两枚,形如豇豆。又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又云肾为水脏。按肾脏有排泄血液中不用物之机能,并有排泄尿素及尿酸、水等之机能。所以,此脏若是失其作用,则血之通过,不能滤净,周身必受其影响。而尿中毒症,亦由此脏有病或膀胱之失运而起,全身日见衰弱,又何技巧之有。而肾脏炎、肾盂炎、尿毒症、血尿、糖尿等疾患,即由此而起。它那现象,就是中医说的水肿、小便短赤、小便混浊、及一切尿之变象,身体衰弱、精神不安、或则发热、面目黧黑枯槁,这全是中医所谓肾经病的样子,与西医说法,大致相合,可是中医只说肾合膀胱,而未说肾之输尿有两管,未免忽略了。

以上是中医书上说的“五脏”,本编所引用的中医说法,不及十分之一,大略尚能与西医之说相合。这种合拢起来讲中西医的生理学,似乎尚非胡扯乱拉,恐怕内中真有抉出这两种学问的精义的地方,也未可知。现在我再把中医讲的“六腑”说一说。

六腑

六腑,中医以(一)胃,(二)大小肠,(三)胆,(四)膀胱,(五)命门(三焦附),(六)心包络(膻中附),为六腑,兹分述于下:

(一)胃

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云,胃者,水谷气血之海。又云,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又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又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又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以上诸说,总不外乎胃主腐熟五谷的道理。与西医之说吻合,不过中医无胃液之说,其论胃之妙用,多连脾(中医言睥包括胰脏在内)而言。所以二者总以连带讲述为宜。

盖胃主纳食,脾主运化,脾气宜升(所谓健睥),胃气宜降(所谓胃以通为补也),张仲景治伤寒的三承气汤(就是泻药),叫作急下存津,就是知道胃中不宜存留着好多腐败东西,免去它在肠胃内作祟,所以把它泻下来。

再轻一点的胃病,也是注意这种见解,所以又有胃柔润,以通为补的说法,就是缓缓的叫它往下运动,不愿大泻的说法,这与西医的清凉药、缓泻药,用意相同,这全是偏于实证的治法。若是李东垣的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汤,全然用着大补的药品,来治睥胃,这就是治的脾胃的虚证,较之西医的治法,圆妙的多。

中医是主张脾脏之阳(就是热气,,若是不能上升,蒸动胃气,那是不行的。所以这些补药,往往有起死回生的妙用。总一句来说,就是胃宜下降,脾宜上升,这就是最可信的经旨。

(二)大小肠

经云,小肠者受盛(音成)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按中医书,小肠上口,即胃之下口,名曰幽门,而无十二指肠之名。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名曰阑门,亦无盲肠之名,此是中医的解剖未精的缘故,无庸讳言。然中医对于大小肠之生理,则言之甚详。其言小肠为心之腑一语,即是说的小肠对于食物吸收后,由乳糜淋巴而造成血液,以入于心脏(参看前章肺之生理)之理。中医说小肠所受盛者,只是食物。饮主化气,食主化血,食物在小肠内,皆化为液,以出于油膜(此指中焦说),此油暎二字,即一西医书之乳糜淋巴等组织。不过中医书分不清楚这种东西的构造,可是早巳参透了食物变成血液的道路(由肠壁吸收之营养质,其输送之道路有二,一由门脉经肝脏,以达于心脏,一经肠淋巴管,及胸管,混入血液中,以达于心脏,所以血液中仍有脂肪,即中医所称之“营”是也。)所以它说小肠能化物,化物就是指着气血这两种东西说。

至于气的化出,中医是离不了三焦的说法。而肠子周围的东西,统统名为三焦。这个道理,我在后边三焦节下,叙述之。食物在小肠,吸收去的成分极多,到了大肠,吸收力就少了。可是大肠能特别吸收水分,使粪便浓厚,所以中医书说大肠是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变化出,这三个宇,就是说由小肠送来的东西,到了大肠,精汁大部分早已化去了,到了此处,就变为糟粕而出。其言大肠为肺之腑一语,就是说的大肠何以能传导,必赖肺气下达,它才能致其功用。若是肺气闭塞住,不甚活泼(例如表实及里热等),那么它那传导(道与导同)的力量,也就小了。这个说法,也与血之运行有极微妙的关系,参看上节肺之生理就明白了。所以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这两句的经旨,乍一看好象荒谬之至,我经过若干年的实验,才知道此中真有至理,而且与西医的说法,不谋而合。

(三)胆

经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又云,胆气郁为怒。可见中医论胆,已知其与肝有连带关系,但不知胆汁入十二指肠,以助消化之理。然其推阐肝郁,则胆气抑遏,令人暴怒之理,颇觉圆通。盖肝之血行,若有障碍,势必肝汁存留,输送停顿,不但消化受其影响,即神经亦必不能安静。所以郁怒的现象,中西医是公认的。在西医书所称加答儿性黄疸症,皆有神经抑郁,食欲不振,及肝脏胆囊之肿大。若在胆石症,胆部更有剧烈的疼痛、恶寒等,粪便之失色(多为白色)等等主要的症侯。可是中医说胆病,亦有黄疽、忿怒、胁疼、胁胀等等之重要主症。至于胆主决断一语,似系从经验中得来的,证以科学的注重实际,自然不能强合。然而中医之治惊惧和忿怒,大半离不了肝胆二经。它那理论,总是说胆气太过则暴横专断;胆气不足,则惊惧无决断,本此立论,而处方治病,是确实有效的。这大约与神,经上有微妙的关系,只以此系偏于精神方面立论,无有真凭实据的东西,所以我不能下断语。可是中医论胆,证以它的治法有效,就不能把它的理论,一笔抹煞。这是我的主张,说不定若干年后,就可以研究出它这一点的道理来啊。

(四)膀胱

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中医解剖未精,看不清膀胱与肾脏联络的东西(输尿管),却是知道尿是存注于膀胱。惟对于尿之来路,则说不明白,于是有气化的说法,这不能不说是中医的疏漏,可是关于气化这种理想上的创造,证以中医治水病的灵验,真是有它独立的价值,不可不加以阐明。中医说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瘾肿,这两句话,隐然与经旨论肾气化能出的道理相合。它那理论,是把膀胱的上口、下口、撂开不讲。它的精义,就是不论膀胱口是何如,若是气不能化,简直的喝下水去一到不了膀胱,就得出来(泄泻),或者全聚到膀胱,小便不容易出来(尿闭),或者全留到体内(浮肿)。水是一点也化不了气,或是一点也排泄不出来,此可证明膀胱并非无口,何以水的道路,忽然发生了变化呢?在这种现象之下,是用着气化二宇,来神其功用的。西医是除了利尿药之外,就是抽水或用器械的排尿,在当时未尝不立见效验,可是根本上,今天放了腹水,明天就须再肿起来。今天用加的儿排了尿,明天仍然又不通。除了尿石的外科手术,那是对尿石症再好不过的法子以外,我认为中医治水症,它那气化二字的神妙,可以补西医治水病的缺点,这是我经验了若干年,才敢下这几句断语。现在我举一个例子于下:

我的老友李勋卿的太太和张松泉的太太,年龄全在五十以上,她那病象,全是水肿。先是四肢肿,后来腹肿,而且肿的极厉害,肚脐全肿的很高,而且往外出水,两腿肿的发亮,主要的症候是这样,我的用药是党参、黄芪、山药、白芍、白术、茯苓皮、姜皮、补骨脂、熟附子,这是主要的药,分量每味五六钱,附子二三钱,大约二三十剂,此二症就痊愈了,刻下均健在。此症已经多医诊治,她那以前的药方,我已记不清,大约是药味太多,分量太少的毛病,所以未能收效。记得张松泉的太太,还有出虚汗的毛病,所以重用白芍,后来我不在家了,他还写信来问我,说是汗早已不出了,吃药未断,因而汗出不来,又难过,以后减去白芍,就痊愈了。

由此例看来,可以证明水肿的全身水分,因为用了中药的补气、补阳的药品,它才能把人身的阳气鼓荡起来,把存留在皮里、肉外的死水气,全都蒸化去了,于是乎气旺阳复,便利水消,好比娇阳当空,一切雾霾阴湿之气,涣然消散,那么这就是中医气化的道理之一了(以上系就虚证讲气化二字)。关于气化的道理,还有一个极显明的比喻(以下就实证讲气化二字),比方天气当大热将雨,闷闭不通的时候,一点风也没有,只是郁蒸的闷热,天昏地暗,可以使人喘不出气宋,这个时候,就是天地之气不能流通,雨也下不来,雷也发不出,这就好比人身上的阴阳关格,堪堪要命的险象,若是一下子,霹雳一声,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顷刻之间,二气交通,大雨淋漓,雨也下来啦,气也平和啦,这就是天地之气已通,马上就可以把闭塞懊侬的景象,一扫而光。人身上气和水,也是如此。若是受了秽浊之气的侵袭实证),肺气因热而雍蔽,呼吸的总枢钮,先失了功用,全体的呼吸,一定要受影响,所谓清肃之令,不能下行,那么各脏浊阴之气,单独上承,那就糟了,这就和闷热的天气一个样,此时人的五脏六腑,简直的和钟表停了摆一个样,所以上下内外,全不通气啦,他那病象,是内里头热的了不得,外皮子上是越来越发凉,以至于凉的了不得。中医所谓热深厥亦深,又叫做大热似寒,又叫做上关下格,外边的汗,是一点也没有,内里的大小二便,也是一点也没有,尤其是小便,简直的显然不通之至,两手的脉也渐渐的一点摸不着了,昏迷不醒(或呕),危险极了,(此种病象,若以西医的生理病理来讲解,是极不相合的,我不敢强为解说,但甲医的治法,就是本着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说法,注重气化,确实能起死回生,此由实验得来,非偏见也。)可是一剂大泻药吃下去,马上就有云飞雾散的奇效,(此与后论温病逆传,不可妄用泻药并不相背,临症细参可也。)这个道理,就是肠子一松动,肺气得以下行(若只知怖主呼吸,不知道肺气下行,不但不足与言西医,亦不足与言中医。)五脏六腑,全身的气一通畅,水一蒸发,那就叫浊阴下降,内外上下全通澈,就叫作阴阳调和,身子也温暖了,大便一通,小便自然也通了,汗也出来了(热证因下而得战汗者不少),这就是中医气化的精义。它对于膀胱一腑,虽然未说出输尿管的名称,可是它那治疗上的神验。(或因补而水去,或因泻而小便利。理想上的通澈,简直好的了不得。我在三十年前,也曾极力反对中医气化之说,以后经过治疗的实验,把中西药反复比较了多次,我才知道我以前反对的错误。关于气化这一点,我不敢强与西医的说法拉扯,可是遇到以上的病症,你可以比较比较,试验试验,就知道我这一篇叙述,并无一些偏见,一句虚伪了,伐深愿以后就以此种说法,来补西医的缺点,这是我希望与我同好的人,共同来实验的。尿石等症均不适用气化之说,不可误会。凡汗出多了,小便就少,此理即是气之蒸发的实验,西医亦有此说,一查生理学便知。)

(五)三焦

经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又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云,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盖中医谓上焦出于胃口上,并咽以上贯瞒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渗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为血(此指淋巴而言)。下焦别回肠(此指盲肠言),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此种见解,不能说毫无错误,尤其是不能指出三焦是什么物件,更觉太嫌笼统。可是中医的理想,对于三焦的作用,诚然也有一部分精义。中医所称三焦,就是西医讲的一切结缔组织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以及淋巴细胞、乳糜管等等。中医解剖不精,分不大清楚,而又知道这些东西,澈内澈外,笼及全身,实在是有用的东西,故定其名曰三焦。三焦者,盖包括人体之上中下而言,故又特别声明日,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七下左右内外皆通等语。此可见中医能悟出这个道理,就是指不出那一种东西,有那一种的作用(例如结缔组织等名目)。它说的三焦出气温肌肉一语,就隐然与西医的酸素在体内燃烧作用之说相合。它说的蒸津液化精微而为血,亦与西医讲的食物化血说相合。它那如雾如沤如渎的比喻,对于人身上的水分的化合.更有微妙的理解,这其中包含着营卫、腠理、阴阳开阎的玄理。.凡一遇到某一种病症(例如寒水,就要运用这一种的理想来治疗,才能知道这种说法,实实在在灵妙贯澈的可喜。若把这种道理,融洽到科学里头,说不定它是更上一层的科学哩。中医讲生理,还有一个特别名词,叫作“命门”,这种东西,本来无形,中医说是两肾之当中,有一个地方,叫作丹田(脐下),是人之赖以生活的总发源,它是“相火”所在的地方,又叫做真火,真火包于真水(中医称肾水为真水,之中,水火平均,不多不少,这就是阴阳二气,维系团结的精义。这种真火,它是人身的生活元素,它能维持人的生命,发生人身的温暖,而不致于干燥,所以说一点元阳,性命之根(涵育光明)。这个相火,若是没有真水来吸住它,它便独旺了,不平均了。这个火焰,它就渐渐的往上浮动,人就觉着精神不清楚,兴奋过当,发现出种种的狂态。它若是衰弱了,不大热了,人就觉着格外疲乏,精神短,头晕眼黑,食少形寒,阳萎,皮肤枯燥。若是它越来越不能与肾水抱合,真水一点也吸不住真火,有机会它便轰的一下子,飞上来,水火分离,人就成了两半截的现象。阴气越往下沉(肾水下涸),阳气越往上浮(虚火上炎),那就阴阳团结不到一处,各不相顾,一霎那的工夫,阳气也散了,阴气也干了,这人也就失掉了它的性命,这就叫作”阴竭阳绝”,中风,脑充血?俗称的紧痰厥(暴厥),就是这种现象。再轻一点,就叫作孤阳外越,重一点就叫作亡阳,还有阳脱,皆是危症。总归一句话,这全是命门真火,无所附丽,先天之水,失其涵照,所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那么人的生活元素,不就完了吗?

我常说,西医的科学,是再好不过的,中医的玄虚,是无从证明的。可是中医对于命门的理论,我是根据着治好了这种病的经验,才深信它这种说法。我以为这种说法,大约与西医所谓热力、活力、张力的道理相近似。可是西医的说法,似乎尚不及中医的水火既济的玄理,宋得圆通,而且从治法上比较,也不如中药确实有效。(大补元阳,确能挽回生命于无何有之乡,请于呼吸存亡之时,以中医大剂峻补,与西药强心剂比较,自知余此种论调绝非臆断。)说不定这种道理,与灵魂学也有关系,此非本书范围,故不深论。

(六)心包络

心包络,这个名词也是中医生理上很要紧的一个东西。中医说它是在心下横膜之上,与横膜相粘之黄脂。裹于心脏.与心肺相联,又说这个地方叫作“膻中”,此处正当胸之中隔之上,既不是肺,又不是胃,乃一有脂油而空松的所在(俗名腔子)。所以热入心包,邪传膻中的治法(参看温症逆传),是极有价值的理论,不可不格外注意。

以上中医所讲的五脏六腑,大略已经说明,此外尚有营卫、腠理、筋骨、脑髓、

经络、皮毛,关节、气海、血海、性命、精神、魄门,以及眼、耳、咽喉、舌、齿、

口、唇、鼻、会厌等等,均应择要说明于下。

此外

(一)营卫

中医讲营卫,似即指气血而言。然其参悟活动,又非拘于气和血的实质,它那讲营卫贯通的道理,颇觉可喜,所以它说营居脉中,卫行脉外,是相辅而行。营与卫虽是二物,可是营之中亦有卫,卫之中亦有营,二者并不可分,此理虽不及西医血压说之确实,然其推测气血之相互关系,实有其微妙之理,试将调和营卫的方法,加以实验,自知此说不谬,此二字,最好与西医生理,分析脂肪及淋巴液的说法,参看自明。

(二)腠理

此二字包括西医所讲之皮下一切组织而言,中医言表证,离不了此二字。

(三)筋骨

筋系包括踺及韧带而言,骨之生成,中医谓是骨髓所生。

(四)脑髓

中医讲脑,虽无知觉运动神经诸名词,然谓头为诸阳之会,又谓脑为髓海,下通脊髓,是知脑之灵明,且知脑与脊髓联贯之理。不过中医谓脊髓系由肾生出,脑髓又由脊髓生出,实与西医说法不同。然治肾之药,即所以治脑,中药则有极大的效验,这是无可厚非的。

(五)经络

中医言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此经脉并非专指血管而言,故有十二经,又有奇经八脉诸说。玩其文意,即是西医所讲的一切神经。及淋巴管、血管、乳糜管等,均包括在内。又谓横行者为络,细者曰孙络。又云久病伤络,则似指一切之毛细管而言,其说颇复杂。

(六)皮毛

此指表皮及毛而言。

(七)关节

即骨节。

(八)丹田

在脐下,女子名胞宫,又名血海,又名血室,此在中医视为很重要之一部。

(九)津液

中医谓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此说似觉支离,学者即以此为神经之代名词观可也。津液二字,系指人身之水分而言,并包括淋巴液、乳糜、精液、尿及各种分泌液在内。

(十)膻中

已详前。

以上十项因限于篇幅,太嫌简略,不过略记其名称而已,此外关于中医学之生理,尚有种种名目,学者应取《内经》、《难经》各经参考之,取其可信者,切实试验之,其荒唐不经者勿取也。

推荐阅读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医养生学> 中医基础理论> 本草纲目> 伤寒杂病论> 药性赋白话解>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白话文>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