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诸疝候
诸疝者,一陰一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加,使荣卫不调,血气虚弱,故风冷入其腹内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一便;或手足厥冷,绕脐痛,白汗出;或冷气逆上抢心腹,令心痛;或里急而腹痛。此诸候非一,故云诸疝也。
脉弦紧者,疝也。
二、寒疝候
寒疝者,一陰一气积于内,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寒气盛也。故令恶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绕脐痛,白汗出,遇寒即发,故云寒疝也。其脉弦紧者是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蹲踞,以两手举足,蹲极横。治气冲肿痛,寒疝入上下。
致肾气法:蹲踞,以两手捉趾令离地,低跟极横挽,自然一通,愈荣冲中痛。
三、寒疝心痛候
夫寒疝心痛,一陰一气积结所生也。一陰一气不散,则寒气盛;寒气盛,则痛上下无常,言冷气上冲于心,故令心痛也。
四、寒疝腹痛候
此由一陰一气积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腑脏虚弱,故风邪冷气与正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
五、寒疝心腹痛候
此由腑脏虚弱,风邪客于其间,与真气相击,故痛。其痛随气上下,或上冲于心,或在于腹,皆由寒气所作,所以谓之寒疝心腹痛也。
六、寒疝积聚候
积聚者,由寒气在内所生也。血气虚弱,风邪搏于腑脏,寒多则气涩,气涩则生积聚也。积者一陰一气,五脏所生,始发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一陽一气,六腑所生也,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但诸脏腑受邪,初未能为积聚,邪气留滞不去,乃成积聚。其为病也,或左右胁下如覆杯;或脐上下如臂;或胃脘间覆大如盘,羸瘦少气;或洒淅寒热,四肢不收,饮食不为肌肤;或累累如桃李;或腹满呕泄,寒即痛。故云寒疝积聚也。
其脉快而紧,积聚;浮而牢,积聚。牢强急者生,虚弱急者死。
七、七疝候
七疝者,厥疝、症疝、寒疝、气疝、盘疝、 疝、野狼疝,此名七疝也。
厥逆心痛,食即胁下腹中尽痛,名曰寒疝也。腹中乍满乍减而痛,名曰气疝也。腹中痛在脐旁,名曰盘疝也。腹中脐下有积聚,名曰 疝也。小腹与一陰一相引而痛,大行难,名曰野狼疝也。凡七疝,皆由血气虚弱,饮食寒一温一不调之所生。
八、五疝候
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一陰一疝,四曰妒疝,五曰气疝,是为五疝也。而范汪所录华佗太一决疑双丸,方云治八痞、五疝、积聚、伏热、留饮、往来寒热,而不的显五疝之状。寻此皆由腑脏虚弱,饮食不节,血气不和,寒一温一不调之所生也。
九、心疝候
疝者,痛也。由一陰一气积于内,寒气不散,上冲于心,故使心痛,谓之心疝也。其痛也,或如锥刀所刺,或一陰一陰一而疼,或四肢逆冷,或唇口变青,皆其候也。
十、饥疝候
一陰一气在内,寒气客于足一陽一明、手少一陰一之络,令食竟必饥,心为之痛,故谓之饥疝。
十一、疝瘕候
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病虽有结瘕,而虚假可推移,故谓之疝瘕也。由寒邪与脏腑相搏所成。其病,腹内急痛,腰背相引痛,亦引小腹痛。
脉沉细而滑者,曰疝瘕;紧急而滑者,曰疝瘕。方云:干脯曝之不燥者,食之成疝瘕。
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挽两足指,五息止,引腹中气。去疝瘕,利孔窍。
又云:坐,舒两脚,以两手捉大拇指,使足上头下,极挽,五息止,引腹中气遍行身一体。去疝瘕病,利诸孔窍,往来易行。久行一精一爽,聪明修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