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首蛇
【原文】
宣州宁国县多枳首蛇①,其长盈尺,黑鳞白章,两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鳞耳。人家庭槛间,动有数十同穴,略如蚯蚓。
【注释】
①宁国县:今安徽宁国市。枳首蛇:《尔雅》作“轵首蛇”,旧注谓指“歧头蛇”,即一蛇两首,而两首同在一端。此所记则为两首在两端的蛇,又称“两头蛇”。
【译文】
宣州宁国县多有枳首蛇,长一尺多,有黑鳞和白花纹,两首的花纹颜色一样,但有一首的鳞是倒着的。人家庭院门槛之间,动辄有几十条同在一穴中,就跟蚯蚓差不多。
胆矾炼铜
【原文】
信州铅山县①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水能为铜,物之变化,固亦不测。按《黄帝素问》有天五行、地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亦能生金石,此其验也。又石穴中,水所滴皆为钟乳、殷孽②;春秋分③时,汲井泉则结石花;大卤之下,则生陰一精一石④:皆湿之所化也。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亦能生火,盖五行之性也。
【注释】
①铅(yán)山县:一江一 西今县。
②殷孽:钟乳石的根部。又称“姜石”,中医亦称“通石”。
③春秋分:春分和秋分。
④陰一精一石:见下卷“太陰玄一精一石”条。
【译文】
信州铅山县有处泉水叫苦泉,水流成为山间溪水,舀取其水煎熬就能熬成胆矾,再熬胆矾就能熬成铜。熬胆矾的铁锅,日子久了也会变成铜。水能够变成铜,物质的变化,确也无法推测。按《黄帝素问》一书记载天有五行、地有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气也能生金石,这水变铜的事例就是一种明验。另外在石穴中,水滴下来都能形成钟乳石、姜石;春分和秋分时节,从井泉中汲出的水能结成石花;含盐量很高的卤水地下,则能生成陰一精一石:这些都是由湿气所化成的。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也能生火,大概五行的本性就是这个样子。
古之节
【原文】
古之节如今之虎符①,其用则有圭、璋、龙、虎之别,皆椟将②之,“英荡③”是也。汉人所持节,乃古之旄④也。予在汉东得一玉琥⑤,美玉而微红,酣酣⑥如醉肌,一温一 润明洁,有人云即玫瑰⑦也。古人有以为币⑧者,《春官》“以白琥礼西方”是也;有以为货者,《左传》加以玉琥二⑨是也;有以为瑞节者,“山国用虎节⑩”是也。
【注释】
①节:符节,古代用作凭证之物。虎符:古代用以调兵遣将的兵符。铜制,虎形,分作两半,帝王与统兵官各执一半,调兵时两半验合方能生效。
②椟将:装在匣子里携带。椟,木匣。
③英荡:《周礼·地官司徒·掌节》谓各种金制的节“以英荡辅之”,旧注或说“英荡”即“画函”(有漂亮绘画装饰的木匣)。沈括此处用此意,指“英荡”即“椟”。
④旄:装饰牦牛尾的旗子。汉人出使所持的节,在竹竿上缀牦牛尾饰物,又称“节旄”。
⑤琥:玉制的虎形器。
⑥酣酣:艳丽的样子。
⑦玫瑰:一种美玉。
⑧币:礼物。
⑨加以玉琥二:《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原文作“赐子家子双琥”。
⑩山国用虎节:为《周礼·掌节》之文,以为出使山地国家要用虎形的节。
【译文】
古代的节犹如今天的虎符,但在使用时有圭节、璋节、龙节、虎节的分别,都装在木匣里携带,《周礼》所说的“英荡”就是这种匣。汉人所持的节,其实是古代的旄。我在汉东地方得到一件玉琥,玉很漂亮而微微发红,艳艳的就像美人醉后的肌肤,一温一 润明洁,有人说这就是玫瑰玉。古人有以玉琥为礼物的,《周礼·春官》篇所说的“以白琥礼西方”就是礼物;有以玉琥为财物的,《左传》提到以两件玉琥赐人就是财物;有以玉琥为吉祥的符节的,《周礼》记载的“山国用虎节”就是这种用途。
江湖不遇风之术
【原文】
江湖间唯畏大风。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盛夏风起于顾盼间,往往罹难。曾闻一江一 国①贾人有一术,可免此患。大凡夏月风景②,须作于午后。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③即止。如此,无复与暴风遇矣。国子博士李元规云:“平生游江湖,未尝遇风,用此术。”
【注释】
①一江一 国:泛指长一江一 沿岸地区。有时也指一江一 淮之间。
②风景:疑当作“风暴”,与下文“暴风”相应。
③巳时:今指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译文】
在江湖上行船,就怕大风。冬季的风是渐渐刮起来的,要行船可以早作防备;盛夏的风则转瞬间就会刮起,行船的人往往会遇难。曾听说长一江一 岸边的商人有一种办法,可以避免此种祸患。大凡夏天的风如果暴烈,必起于午后。要行船的人,夜间五更初刻就起来看天,见天上星月明亮皎洁,四周天际直到地面都无云气,便可出行,而到中午以前(巳时)就停下来。这样,就不会再遇上暴风了。国子博士李元规说:“平生游历江湖,行船未尝遇到过大风,用的就是这办法。”
大蓟
【原文】
予使虏至古契丹界,大蓟茇①如车盖,中国无此大者。其地名蓟,恐其因此也,如杨州②宜杨、荆州宜荆之类。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
【注释】
①大蓟茇(bá):草名,通称“大蓟”,有的方言也称“大蓟菜”。
②杨州:史书一般写作“扬州”,“扬”很少作“杨”。
【译文】
我出使契丹,到了契丹人从前居住的地界,见到大蓟茇就像车盖一般大,在中原没有这么大的。这地方所以以蓟为地名,恐怕就是因为这种大蓟茇特别多的缘故,有如扬州适宜杨树生长、荆州适宜荆木生长之类。荆又称作楚,楚也是荆木的另一名称。
契丹语入
【原文】
刁约使契丹,戏为四句诗曰:“押燕①移离毕,看房②贺跋支。饯行③三匹裂,密赐十貔狸。”皆纪实也。移离毕,官名,如中国执政官;贺跋支,如执衣、防閤④;匹裂,似小木罂⑤,以色绫木⑥为之,如黄漆;貔狸,形如鼠而大,穴居食谷粱,嗜肉,狄人为珍膳,味如肫⑦子而脆。
【注释】
①押燕:主持宴会。指契丹为使者刁约设宴。
②看房:指护卫使者住处。
③饯行:指设宴为使者送行。
④执衣、防閤:官员的役人。唐代在京文武职事官皆有防閤(从事护卫斋阁等),州县官及在外监官皆有执衣(以随从执笔砚等)。
⑤罂:小罐。此指契丹人宴会上用的小木罐。
⑥色绫木:一种纹理像绫纹的木料。
⑦肫(tún):亦写作“豘”、“豚”,小猪。
【译文】
刁约出使契丹,戏谑地写了四句诗:“押燕移离毕,看房贺跋支。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狸。”这四句诗记录的都是实事。移离毕,契丹的官名,如同中国的执政官;贺跋支,如同中国官员的役从执衣、防閤;匹裂,是一种像小木罐的器物,用色绫木制造,看上去有如用黄漆漆过;貔狸,是一种外形像老鼠而稍大的野兽,在地上打洞藏身,能吃谷物,又贪吃肉,契丹人以之为珍贵的肉食,味道像小猪而肉更脆。
“天子请客”
【原文】
陈文忠①为枢密,一日日欲没时,忽有中人宣召。既入右掖,已昏黑,遂引入禁中。屈曲行甚久,时见有帘帏灯烛,皆莫知何处。已而到一小殿前,有两花槛,已有数人先至,皆立廷中,殿上垂帘,蜡烛十余炬而已。相继而至者凡七人,中使乃奏班齐,唯记文忠、丁谓、杜镐②三人,其四人忘之,杜镐时尚为馆职。良久,乘舆自宫中出,灯烛亦不过数十而已。宴具甚盛,卷帘,令不拜,升殿就坐。御座设于席东,设文忠之坐于席西,如常人宾主之位。尧叟等皆惶恐不敢就位,上宣谕不已,尧叟恳陈自古未有君臣齐列之礼,至于再三。上作色曰:“本为天下太平,朝廷无事,思与卿等共乐之。若如此,何如就外朝开宴?今日只是宫中供办,未尝命有司,亦不召中书辅臣。以卿等机密及文馆职任,侍臣无嫌,且欲促坐语笑,不须多辞。”尧叟等皆趋下称谢,上急止之,曰:“此等礼数,且皆置之。”尧叟悚栗危坐,上语笑极欢。酒五六行,膳具中各出两绛嚢,置群臣之前,皆大珠也。上曰:“时和岁丰,中外康富,恨不得与卿等日夕相会。太平难遇,此物助卿等燕集之费。”群臣欲起谢,上云:“且坐,更有。”如是酒三行,皆有所赐,悉良金重宝。酒罢,已四鼓,时人谓之天子请客。文忠之子述古得于文忠,颇能道其详,此略记其一二耳。
【注释】
①陈文忠:即陈尧叟(961—1017)。字唐夫,阆中(今属四川)人。真宗时官至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卒谥文忠。
②杜镐(938—1013):字文周,无锡(今属一江一 苏)人。久任官职,真宗时先后特置龙图阁直学士、学士使充之,禄秩至礼部侍郎。
【译文】
陈文忠为枢密院长官,有一天将日落时,忽然有宦官传宣皇上召见。文忠入皇城右掖门后,天已昏黑,遂被引入宫城内。弯弯曲曲地走了好久,不时见有帘幕灯烛,都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然后来到一座小殿前,有两个雕花的栏杆,已有几人先到,都站在殿前的庭院中,殿上垂着竹帘,点燃的蜡烛也不过十几支。相继来到的共有七人,掌礼仪的宦官于是奏称“班齐”,只记得七人中有文忠、丁谓、杜镐三人,其余四人忘记了,杜镐当时还只是馆职人员。许久,皇上的轿子从宫中出来,灯烛也不过几十盏。宴会准备得很丰盛,卷起帘子后,皇上令诸人不要叩拜,都升殿就座。皇上御座设在宴席的东面,而设文忠的座位于宴席的西面,如同常人宴客的宾主之位。尧叟等都惶恐不敢就位,皇上不停地宣谕就座,尧叟恳切陈述自古未有君臣并排列坐的礼仪,以至于解释再三。皇上不高兴地说:“本来因为天下太平,朝廷无事,想与卿等共享快乐。如果这样,哪还比得上就在外朝开宴?今天只是宫中供给置办的,未尝叫有关部门做什么,也不召中书辅臣参加。以卿等都是担当机密职事和文馆职任的,侍从之臣没什么嫌疑,权且想促膝坐坐,说说笑笑,不必再多推辞。”尧叟等都要趋下台阶称谢,皇上急忙制止,说:“此等礼数,暂且都放下。”尧叟等惶悚战栗,正襟危坐,皇上笑语极欢畅。酒喝了五六巡,餐具中间各给放了两个红锦囊,置于诸臣之前,都是大珠宝。皇上说:“风调雨顺,年景丰收,中外康乐富足,恨不得与卿等每天晚上都聚会。太平世道难遇,这点东西就算赞助你们宴集游乐的费用。”诸臣欲起立称谢,皇上说:“且坐,过会儿还有。”如此上酒三巡,都有赐予,全是美金重宝。宴会结束,已到了四更天,当时人称这次是“天子请客”。文忠之子述古得知其事于文忠,颇能道其详细,这里只是略记其一二。
“三不得”宅第
【原文】
丞相陈秀公①治第于润州,极为闳壮,池馆绵亘数百步②。宅成,公已疾甚,唯肩舆一登西楼而已。人谓之“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卖不得。
【注释】
①陈秀公:即陈升之(1011—1079)。神宗熙宁初年为宰相,善附会。
②步:古代度量单位,六尺为步。
【译文】
丞相陈秀公在润州修建的宅第,极为宏阔壮丽,园池楼馆绵延一二百丈。宅第建成,秀公已病得很严重,只不过让人用轿子抬着登了一回西楼而已。人称这宅子有“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卖不得。
廖恩
【原文】
福建剧贼廖恩①聚徒千余人,剽掠市邑,杀害将吏,一江一 浙为之騷然。后经赦宥,乃率其徒首降,朝廷补恩右班殿直,赴三班院候差遣②。时坐恩黜免者数十人,一时在铨班叙录③,其脚色皆理私罪或公罪④,独恩脚色称出身以来并无公私过犯。
【注释】
①廖恩:北宋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人。为当地大姓,以经商致富。以曾有军功,对朝廷赏赐不满,遂于熙宁十年(1077)聚众起事,屡败官军。不久投降,补右班殿直(低级武臣阶官),任鄜延路指挥使。
②差遣:宋人称官员的实际职务为差遣。
③铨班叙录:指在吏部有关机构排队等待考查及调换差遣等。
④脚色:宋人对初入仕或其他官员所写个人简历的称呼。其内容须写明有无过犯。私罪、公罪:宋代官员因公务过失触罪而不涉徇私舞弊者称“公罪”,不关公务而因私情触罪或因公务而涉徇私者称“私罪”。私罪的处罚较公罪为重。
【译文】
福建大反寇廖恩聚集徒众千余人,剽掠城邑,杀害将吏,一江一 浙一带为之騷动。后经朝廷赦免,遂率领其徒众服罪投降,朝廷授予廖恩右班殿直的官衔,让他到三班院等候任命实际职务。当时因受廖恩起事的牵连而被降职和罢免的官员有数十人,一时在吏部铨考机构办理有关手续,他们的履历表上都必须写明因此事被治私罪或公罪,唯独廖恩的履历表自称为官以来没有公、私过犯。
边州木图
【原文】
予奉使按边,始为木图,写其山川道路。其初遍履山川,旋以面糊、木屑,写其形势于木案上。未几寒冻,木屑不可为,又镕蜡为之。皆欲其轻,易赍故也。至官所,则以木刻上之。上召辅臣同观,乃诏边州皆为木图,藏于内府。
【译文】
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边境事宜,始制作木版地图,以摹绘边境的山川道路。起初先走遍了那里的山川,随后用面糊和木屑,在木案上塑制当地地形的模型。没过多久,因为天冷冰冻,用木屑不能做成,又改用熔蜡的办法制作。这些都是为了使地图轻便,容易携带。回到官署,乃雕刻成木版地图进献朝廷。皇上召集辅政大臣一起观看,于是下诏边地各州都制作木版地图,收藏于宫中的有关机构。
李顺
【原文】
蜀中剧贼李顺陷剑南两川①,关右②震动,朝廷以为忧。后王师破贼,枭③李顺,收复两川,书功行赏,了无间言④。至景祐中,有人告李顺尚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捕得之,乃真李顺也。年已七十余,推验明白,囚赴阙,覆按皆实。朝廷以平蜀将士功赏已行,不欲暴其事,但斩顺,赏文琏二官,仍閤门祗候⑤。文琏泉州人,康定中告归泉州,予尚识之。文琏家有李顺案款⑥,本末甚详。顺本味一江一 王小博⑦之妻弟,始王小博反于蜀中,不能抚其徒众,乃共推顺为主。顺初起,悉召乡里富人一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⑧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时两蜀大饥,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及败,人尚怀之,故顺得脱去,三十余年乃始就戮。
【注释】
①李顺:北宋淳化四年(993)春随王小波起义,十二月王小波死后,代为首领。次年正月攻克成都,称大蜀王,众至数十万,又分兵东攻至巫峡。五月被镇压。剑南两川:指剑南西川(治今成都)、剑南东川(治今三台)。唐分设节度使,宋初改府、州。
②关右:关西,今陕西潼关以西地区。
③枭:处以斩刑,悬首示众。
④间言:嫌疑、怀疑之言。
⑤閤门祗候:閤门司属宫。仅佐助礼仪事,而为武臣清要之选。
⑥案款:刑事审判案卷。
⑦味一江一 :水名,又为镇名。在今四川都一江一 堰市西南。王小博:即王小波。起义当年十二月战死。
⑧生齿:指人口。
【译文】
蜀中大反寇李顺攻陷剑南东西川,关西地区震动,朝廷为之忧虑。后官军破寇兵,杀李顺枭首示众,收复两川,记功行赏,朝廷内外全无怀疑李顺已死的议论。至景祐年间,有人告发说李顺尚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捕获其人,果然是真李顺。当时李顺已七十多岁,审讯清楚以后,用囚车押赴京师,复核再审,知其事皆属实。由于朝廷对平蜀将士的论功行赏早已实施,因而不打算公开此事,只是杀了李顺,又给陈文琏加官两级而使之为閤门祗候了事。文琏是泉州人,康定年间辞职回泉州,我还认识他。他家里有李顺一案的审讯案卷,记录此案的前后始末甚为详细。李顺本是味一江一 王小波的妻弟,起初王小波在蜀中起兵造反,不能得到部众的拥戴,其部众于是共推李顺为首领。李顺初为首领,即召集乡里的所有富人一大姓,下令具报其家中全部财产和粮食,除了按他们的家庭人口留下够用的之外,其余一切都调发征集,大力救济贫苦农民;录用有才干之士,存抚安分守己的人家,号令严明,所到之处一无所犯。其时两川正遭遇严重的饥荒,不过十天半月之间,归附李顺的就达到数万人,其兵锋所向,州县官都开门迎接,讨伐檄文传布之地,没有不被攻破的城池。到他失败之后,人们还怀念他,所以李顺得以逃脱远走,直到三十多年后才被捕杀。
诸葛亮能用度外人
【原文】
诸葛亮范文正常③言:“史称诸葛亮能用度外人②。用人者,莫不欲尽天下之才,常患近已之好恶而不自知也。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大事。”
【注释】
①范文正:即范仲淹。常:通“尝”。
②度外人:不守法度之人。据《宋稗类钞》记载,范仲淹所说“度外人”特指有气节而“阔略细故”、“有可用之材”而“不幸陷于吏议深文”之人,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有才能而犯过错误的人。
【译文】
范文正曾说过:“史书记载诸葛亮能任用有才能而犯过错误的人。凡是用人,没有不希望天下人才都各尽其能的,所以经常担心因事用人近乎以个人好恶而不自知。能用犯过错误的人,然后才能使得事体周全,成就大事业。”
关中无螃蟹
【原文】
关中①无螃蟹。元丰②中,余在陕西,闻秦州③人家收得一干蟹。土人④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有病疟⑤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⑥。不但人不识,是鬼亦不识也。
【注释】
①关中:地名,相当于今陕西省。
②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
③秦州:州名,治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
④土人:当地人。
⑤疟:可能指疟疾。
⑥差:通“瘥”(chài),指病愈。
【译文】
关中一带没有螃蟹。元丰年间,我在陕西时,听说秦州一带有户人家收藏有一只干螃蟹。当地人都害怕它的样子,认为(它)是怪物。每当谁家有人得了疟疾,就借去挂在门上,病往往就好了。这东西不仅人不认识,恐怕鬼也不认识。
校书如扫尘
【原文】
宋宣献①博学,喜藏异书,皆手②自校雠③。常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谬④。”
【注释】
①宋宣献:即宋绶,字公垂,谥宣献,通经史百家,喜欢对典籍进行校勘。
②手:亲手。
③校雠(chóu):校对,核对书籍文字,纠正错误。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
④脱谬:漏校和错校。
【译文】
宋绶学识渊博,喜欢收藏奇特的书籍,(对收藏的书)都要亲手进行校订。他经常说:“校书就像清扫灰尘,一边扫,一边生。所以有时一本书经过三四次校勘以后,还是会有错漏讹误。”
【评析】
《杂志》卷中所录大约是作者认为不易归类的材料,故总汇于书末,而称为杂记。实际全书都是杂记性的,分类只是相对的,所以各类别之间多有内容性质相近的条目。就材料的重要性而言,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两卷绝不低于其他各卷,如有关石油、海陆变迁、雁荡山、指南针、胆矾炼铜、边州木图、李顺事迹等条,都在这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