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杜甫
目录
位置:主页 > 古代文学 > 唐诗 > 杜甫 >

《石壕吏》原文·翻译·赏析

【原作】

石壕吏——[唐]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陽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暮投石壕村:傍晚到石壕村投宿。投,投宿。石壕村,今河南陕县石壕村。

逾墙走:翻墙逃走。

吏呼一何怒:官吏呼叫起来是那么恼怒。一何,何等,多么。

妇啼一何苦:老妇的哀啼是多么悲伤。

听妇前致词:听到老妇上前向官吏禀告。

三男邺城戍:三个儿子都在参加工大邺城的战斗。邺城,今河南省安陽。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一个儿子托人捎信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阵亡了。

存者且偷生:活着的暂时还苟且活着。

死者长已矣:死去了的就永远死去了。

室中更无人:家里在没有可参加作战的人了。

惟有-乳-下孙:只有还在吃奶的小孙子。

老妪(yù):老妇。老妇人自称。

请从吏夜归:请允许我跟随老总连夜赶到军营里去。

急应河陽役,犹得备晨炊:赶紧去河陽兵营充兵役,还来得及到兵营为将士们准备早餐。河陽,今河南孟县西。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夜深人静,语声断绝,还依稀低微的哭泣声。

【古诗今译】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一户人家,天刚黑就有差役进村捉人。这家的老汉听到动静翻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去看情况。

差役们的吼叫非常恼怒,非要向她家要人,老妇人哭得非常悲痛!

听老妇人上前向差役诉说:我一共三个儿子,都已经应征去守邺城了。最近有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活着的人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就都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可以抓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这孙子,所以他母亲还没有离家而去,只是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也没有啊!你们如果非要抓一个人不可,就抓我老婆子吧,我虽然年老没什么力气,但今晚跟你们去,还能支应河陽紧急的差使,赶得上给部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嘈杂的说话声消失了。我似乎还能听到隐隐约约的哭泣、咽。天亮后,我起程赶路,只好跟老汉一个人告别。

【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屡受挫折,生活窘迫,晚年病死在去湘江途中。

《石壕吏》是被誉为“诗史”的杜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

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按他的行踪,以第一人称客观叙述一夜和一朝中所见所闻,不加论断,让人从故事中去体会诗的主旨,懂得作者的爱憎。

开头四句,一句叙一人一事,极简练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写出了事件的开端,而字里行间又显露出战乱之际特有的骚乱、恐怖气氛。

作者接着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对比鲜明的两句概括写出事件的发展。然后转入对老妇在差役威逼下一段自诉的详细记录。这段“致词”共有十三句。前五句说三个儿子全都上前线了,而且最近有两个阵亡。尽管如此,官府还要再来抓人,简直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这也集中体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深重。中间四句说家中只有吃奶的孩子,儿媳妇连一件出门的衣服也没有,更反映出“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的十室九空,人民极端贫困的生活状况。最后四句说老妇在万般无奈中,为了顾惜老翁和幼孙的生存,慨然应征,奔赴国难,这出人意料的结局把全诗推向高|潮,是对昏庸的统治者的血泪控诉。

末段照应开头,也只有四句,写老妇被带走后举家凄凉,作者天明上路独与老翁告别。事件结束了,而浓重的悲剧气氛几乎让读者透不过气来,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家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

从结构安排上看,作者把老妇对差役的“致词”放在突出的地位,记录了她对一家遭遇的血泪控诉,这就自签而然的通过老妇的口,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让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比间接描述更为真切感人。详写孝妇的苦啼诉说,略写石壕吏之严词追逼,以实写虚,用笔十分简括。全诗主要叙述部分全由一“听” 字得来。这样组织材料既可突出老妇的惨痛叙述,又可撇开一些其他描写,使全诗十分简练紧凑。也正因为是“听”到的,才让人感到更真切,更能烘托当时的气氛。前面说作者是客观叙述所见所闻,不加论断,但叙述中有些语句仍然直接或间接表露出自己的感情,如“有吏夜促人”、“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等句,都带有感情*色彩和暗示作用。再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分明表示作者一直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变化,以致深夜未能合眼。而天明登程的沉痛意绪也沛然可感。

最后,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两点值得注意。一、这首诗固然通过石壕吏的乘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但最主要的还是在反映“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一点我们从全诗记叙中所传达出的动乱年代的时代气息,十室九空的惨状,战事的危急,人民衣不遮体的窘迫,战场伤亡的惨重,老妇应征服役的奇闻等方面,不难感知。作者对唐王朝的fu败不是没有批判,但矛头主要针对造成*人民灾难的罪魁祸首安史乱匪。二、作者既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引起他深切的同情和愤慨,又并不反对这场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因为“安史之乱”不平息,国家社会就不可能得到安宁。从这一角度上说,诗中所述老妇应役一事,既是对统治者严厉的斥责、控诉,也是对人民慨然而赴国难这种精神的褒扬。这一点在“三吏三别”的其他诗篇里有更明显的表露。如《新婚别》中,新妇虽然有“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哀怨,但最终慨然道出“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劝勉之词;《垂老别》中那位从军老者也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悲壮自白。这反映了杜甫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赏析来源,百度网 // 2009-7-18)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推荐阅读

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 古诗文赏析大全>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80首电子版>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诗词鉴赏>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王维>

阅读分类导航

四大文学名著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