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
过华清宫——[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过:有造访之意。
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lí)山上,唐朝皇帝的行宫,也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所。
回望:回头远望。
绣成堆:形容骊山突兀而奇秀的景色。亦应影射那供唐明皇与杨贵妃骄奢婬*逸的宫殿建筑群。
千门:形容华清宫的宫门之多。此处为夸张之语,意思是说所有的山门都依次大开,以保证送荔枝的马飞驰无阻。
次第:一个接一个地。
一骑(j&igra一ve;)红尘:一匹骏马飞驰而来,扬起一路尘土。一骑,一人一马的合称。红尘,指策马疾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
妃子:指扬贵妃。
【古诗今译】
从长安回望骊山,花草树木、楼阁宫殿婉如一堆堆锦绣,山上的宫门一层一层地全都开着。一个官差骑着骏马带着一路飞扬的尘土飞奔而来,没人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惟有在山上欣然远望的杨贵妃知道是她最喜欢吃的鲜荔枝运到了。
【赏析】
杜牧(803-852),晚唐著名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进士。曾经做过弘文馆校书郎、州刺史和中书舍人等职。在政治上,他坚持削平藩镇,发展生产,以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等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他提倡要“以意为主”(即以内容为主),有感而发。杜牧是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最为出色,其绝句风格高绝俊健、鲜明自然,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字驾驭能力。
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一欢作乐,荒废了很多国事。后世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杜牧自己就写了《过华清宫》同题诗三首,这首精妙绝伦的绝句就是其中的第一首。
本篇通过精选送荔枝这一典型素材,巧妙地讽喻了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婬*逸的生活。
“长安回望绣成堆”,作品起句便重笔描述了华清宫的所在地骊山的非同他处的景色。在这里,诗人杜牧不是按照题目中的“过”而站在骊山去写骊山,而是将观察点落在了“长安”,从 “回望”的角度来写的,仿佛用了一个超长焦距的镜头,聚焦了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郁,花一团一锦簇,期间掩映着豪华的宫殿楼阁。“绣成堆”三个字,表面上看是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但诗人此处的实在用意应在于暗示坐落于骊山优美环境之中富丽堂皇的华清宫的亭台楼阁。这是诗人为后面将要出场的两个描写实体“一骑红尘”和“妃子笑”做的环境铺垫,是远写华清宫的背景。
“山顶千门次第开”,这一句是在展示山顶上那座行宫的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是在告诉读者,为了不延误荔枝运送的时间,华清宫平日紧闭着的层层宫门早已经就全部打开了。“千门”,极言宫门之多,宫殿之大,平日里戒备之森然。“次第开”,意为攻门一层层,一道道依次打开,为的是让运送荔枝的“一骑”畅通无阻。从中不难看出唐明皇为了取一悦杨贵妃所做的超常举措。这是为后文所要推出的描写实体出场做的人文铺垫。这句是近写华清宫。
“一骑红尘妃子笑”,诗人在这一句里将两个描写实体,即两个文学形象同时推出来了,前一个是运送荔枝的官差骑着骏马风驰电掣直奔骊山华清宫而来的一路“红尘”的形象,后一个则是老远的望见“一骑红尘”飞驰而来时喜形于色的“妃子笑”这一形象。“妃子”,即杨贵妃,我们都知道,杨贵妃的娘家在四川,也就是说,杨贵妃未进宫之前就生活在岭南一带荔枝的产地,因此杨贵妃自幼就喜欢吃荔枝,并且尤为喜欢吃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还带着露珠的鲜荔枝,而唐明皇为了取一悦杨贵妃,以满足其色一欲,则不惜劳民伤财,差人从遥远的四川不分昼夜、马不停蹄地往华清宫运送带着露珠儿的新鲜荔枝。诗人将两个形象熔于一炉,构成了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有效地突出了讽喻的效果,胜似任何方式的直抒己见。
“无人知是荔枝来”,“无人知”三字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其实“无人知”恰恰是“人人知”,“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诗人之所以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也没必要“知”,这就令人觉得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一宠一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的“千门次第开”构成了巧妙的呼应。
杜牧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两点尤为值得一提,一是含蓄、精深,诗人在字里行间没有明白说出玄宗的荒婬*好色,贵妃的恃一宠一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二是不用典故,不事雕琢,语言朴素自然,寓深意于平白之中,堪称谓咏史之佳作。
2010年5月5日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