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之则有望”,离开了他,永远是一个目标,有个希望。譬如孔子,譬如孟子,譬如现在西方人相信耶稣,他有个目标的,一个人的影子,这个人格的影子始终把你画在那里。譬如宗教的每一个教主,你今天不在佛的庙子上,那个佛的十陰十影,那个十陰十影是个好的十陰十影,在你思想的血液里头,永远建立是个高尚、超越的标准。所以“远之则有望”。
“近之则不厌”,你亲近他接近他,越来越有兴趣,没有厌烦。他说这个样子才是人生修养的完成。
刚才我跟大家同学们介绍,我说要学写文章啊,要学子思,写自己的父亲、写自己的祖父很难写哦!怎么写?说我的爸爸好伟大!我就懒得看了,谁都讲“我的祖父怎么样”。如果子思那么一写,没有意思了!他一个字都不提,只说明人生的道理,你看把当时所对孔子的怀疑、所有的问题都答复了,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效法的道路,这就是你多读书,你就看出他的文字的手法。他并不是有意的,很纯朴、很自然地写下了,而且他了解他的祖父这个传统的思想最切实了,所以他自己修养继承了孔子、祖父的这个真正的法宝,他得到了,所以他非常平实地说出了。那么下面引证了《诗经》来说: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誉于天下者也。
引证周颂,周代的一首诗中间的几句话。他说一个人做到随便正反两面,在那一边没有讨厌,不为他讨厌;在这一边没有被他难过,反正这个人从容中道,怎么样都对。“庶几夙夜”,昼夜都在道中行;“以永终誉”,永远保持在历史上,在历史人类文化高明的声望。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他说一个人修养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要想在历史文化万古留名、万古流传,是不可能的,必须要真的道的修养、道德修养到家。那么为什么我们再三强调讲,子思这个文章是答复天下人对他祖父所提的怀疑的问题,也说明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十精十神之所在,为什么呢?他一路写到这两段,写完了,提出来说明孔子、他祖父所走的学问思想的路线: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你看,如果他写“我的祖父孔子多伟大”,没意思了!下面,把文化建立理由,他并不有意在捧祖父哦!话说回来,他只是说明我们老祖宗传统下来这个祖父的作风、文化怎么样。因此到这里,说明孔子,孔子号仲尼;要晓得,一个孙子、儿子在古人是忌讳,上古父母、祖宗的名字不能叫,只能叫祖宗父母的“号”,必须要叫“号”。后来也不行了,秦汉以下不行了,秦汉以下更避讳。所以在上古你看子思讲“仲尼”,子思一直叫他祖父的号,“祖述尧舜”,他说孔子的道统、学问的十精十神,他推崇上古的源流,祖述尧舜之道。尧舜之道的十精十神,那么《大学》《中庸》我们都讲过了,大概是他的十精十神,历史的事迹在孔子本身都不敢多说,因为有些资料觉得不够,所以他说“孔子祖述尧舜”,以尧舜的文化传统来的。“宪章文武”,他的制度,“宪”就是效法的、不可变的一个原则,“章”就是文章。就是说他的方法、研究的方法,人文文化,以文王、武王的这个周朝的文化为基础,那么孔子“上律天时”,不但如此,上面他研究天文,孔子对于中国的天文有最深入的研究,科学上的天文他有深入,哲学上的天文在《易经》里头也有深入。换句话说,孔子对于天上事全知了,天文的道理全知,所以“上律天文”,与宇宙的法则他全知,那么这一句话要引申发挥起来就麻烦了,起码要讲十几个钟头,大概可以介绍他的纲要,他对于天道的看法,到现在来都是万古不变的一个原则。所以《易经》上面所讲天人之际的关系、四时气候的变化、物理的变化,都在《易经》那个法则象数的部分。所以孔子理、象、数已经是非常高明了,能知过去未来。但是这一门的学问啊,子贡、子夏、子路都不知道,他只传了一个弟子,所谓七十二门人里传给商瞿,所以真正孔子的易经的上知天文下懂地理,这个学问只传给了商瞿。
那么他说“上律天文,下袭水土。”拿我们白话给他翻一翻,这两句话就是说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他的学问无所不知,形容孔子的伟大。“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他说他的道德的学问,道德与学问两方面像这个天地一样,包含了万有,所以载育万有、保持万有。“无不覆帱”,万有没有哪一点不受他的恩惠,盖覆、遮起来、打雨伞一样,都靠他盖覆。“辟如四时之错行”,但是讲孔子的一生,非常伟大哦!虽然他当时没有去当皇帝,你要晓得,你研究孔子非常有趣哦!他当时拿后代讲随时可以革命、随时可以当皇帝,他不干;你要晓得经常跟他是——那个时候全国的中华民族的人口没有多少,充其量几十万,或者勉强有现在台湾人口那么多一点点,当然很难统计,不可详细。可是孔子有三千弟子,经常跟着他的基本部队,周游列国,到某个国家去,说一带带来几千人,吓死了!里头啊子路是军事人才、专家,子贡是财经的,样样都是第一流的,所以每个国家都不敢,都是送钱,“请你走吧,不要过境。”到了飞机场,赶快送钞票,“欢迎!只能过境,请你走了!”那么像子路几次跟孔子提出“干了!”老师啊!何必呢?这个时代这些人都是……我们拿下来我们来做就是了嘛!始终没有这样做。所以孔子并不是倒霉,他是“不为也”,不可以这样做。如果他拿后世人讲,他要动一下,点一个头,你看他有许多弟子,譬如说子夏,在鲁国当时是陆军总司令,他好多弟子都是带兵的、掌大权的。还有个学生说:“老师啊!”有人在论语上都会看到,“有人在毁谤你,我现在的权力立刻可以要他的命,杀死他,全家都杀光,老师啊你看你的意思?”孔子说:“不可以!不可以!”绝对不赞成,你权力尽管如此,不能这么做。此所以你要研究孔子,他是有这样的非常伟大,所以他所谓称“素王”,没有土地、没有政权的皇帝,同佛一样;佛家称佛是“空王”,传经说法,永远万世的人天的师表,所以是“空王”。孔子是“素王”,“素”是干干净净的。可是啊,千秋万代的,连帝王看到孔庙都要跪拜的,都要行礼,有这个权威。何以成功呢?道德、学问、修养。
所以他下面讲:“辟如四时之错行”,怎么叫错?那么错开,春夏秋冬错开,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每天的冷热气候,这个宇宙有自然的规范,到了某一个时候应该是秋天就是秋天,错开。这就是讲人生,就要晓得,读书这一句话就要懂哦!人生要知道四时之错行,说我现在是很倒霉的时候,哎呀!你就倒霉一点啦,退让一点,倒霉就站开一点;倒霉了偏要在不倒霉里头晃两下,那就是人家在夏天,你在那里冬天穿个皮袍,在那个夏天里头转来转去,不对了!你要穿皮袍到冷气间去么,最冷的地方去。四时错行,做人要合时。“如日月之代明”,所以书读懂你就懂得做人了,太十陽十、月亮一样,白天是太十陽十在管事,晚上是星星月亮管事,那个星星和月亮那么大的亮光偏要在白天太十陽十大的时候拿来晃两下,那不是自找麻烦、自找倒霉吗!所以啊,“日月之代明”,他十十交十十代、互相十十交十十代,这个时候应该:“哎,我这个光芒要少一点啦!到了晚上,要给星星们亮相啦!”太十陽十夜里还出来亮相这个太十陽十太不懂事了,那个星星怎么办呢?永远也亮不了相了!有时候也要给人家小小亮相一把。所以“日月之代明”。
“万物并育”,包含了一切。你到嘉义看看,水火同源,这一边可以冒火,这一边可以流水。“万物并育”,好的坏的共同生存;山前有补药,山后有毒草,毒草跟补药俩并生。但是在天地的境界,好的坏的都是我的孩子们,都应该包十养他,都应该教养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各有各的范围,共同的生存。“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中国人的胸襟,管你什么宗教什么道,只要你劝人为善,都是排排座、请上座、吃果果,没有关系,你都是好人,好人都拜拜,没有关系。其他的有些民族的文化不行哦!你那个是魔鬼,我这就是对的,你那个就是魔鬼;信我则得救,不信我则下地狱去!就是那么干。中国文化“道并行”,好的坏的一样,“而不相悖”,因为他的基本原则都是劝人教人学好,这个不违反。
所以他说你看这个天地的伟大,“小德川流”,一个人学问小一点、道德浅一点,影响一个人,细水长流、慢慢来,做好人做好事,慢慢可以影响人,因为我只有慢慢的力量。“大德敦化”,就敦化南路那么大,哈!就是大德了,所以敦化,就是真正的大德就是一起来,做的这个教化来的大!现在这一段文章描写天地宇宙之中,他的功能,代表了人生的道德,也代表了圣人的境界,也说明了孔子的胸襟。“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换句话说,孔子的伟大就是这样伟大。
这一节虽然是讲圣人境界的伟大,天地的包括的万有,但是也是给我们值得效法的,就是整个是人生的标准。我们今天讲到这里为止,因为早五分钟(下课),下面一章继续下去啊,一次讲不完,留到两次把它切断了很麻烦,所以早五分钟。
我们现在《中庸》讲第三十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十温十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这是一个人格完成修养的一个标准。也就是说,至诚之道修养成功,中庸的道理,最后我们做结论,内圣外王的修养成功,上面差不多做了一个阶段了,到了三十章是总结论。修养成功就是圣人的境界,拿我们普通讲就是得道了,悟道、修道而成道,是圣人境界。圣人境界有几个条件:第一,这个人何以能达到如此的圣人境界呢?他修养的方法是——至诚,就是中心。至诚怎么来的啊?就是明心见十性十,明白自己的本十性十以后起修,这个至诚的这个境界,中间讨论了很多,我们最后做结论。那么佛家道家说人修这个必须要有根器,这个根器并不是说谁有根器谁没有根器,个个都有,“天命之谓十性十,率十性十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到了成功,把这个根器、自己本十性十的智慧发得更大,所以到了圣人的境界自然是什么?“聪明睿智”。第一个是聪明,绝对的聪明,这个聪明是怎么来的呢?“率十性十之谓道”,由本十性十而发起来的智慧;不是后天的思想出来的,也不是靠眼睛耳朵观察出来的;就是普通现在讲“无上的灵感“。慧知,有人念“睿智”,我的口音念“慧智”念惯的,那么现在国语念“慧智”、“睿智”我搞不清了,我没有读过国民小学,现在的国民小学没有念过。“聪明慧(睿)智”,睿智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智慧,最高的、无上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那一种智慧是“睿知”。靠思想意识分别出来的——不是!所以聪明是聪明,睿知是睿知,绝顶聪明还不算睿知;得道的智慧,所谓“天命之谓十性十,率十性十之为道,修道之谓教”这个智慧。“足以有临也”,有绝顶的聪明,绝顶的智慧,这个样子,“临”是到达,才会到达。等于中国的禅宗,唐代以后,所以禅宗是接引第一等的上上智的人,还不是大乘的根器——上上乘的根器,所以真正的禅宗,颇不容易谈,也等于《中庸》说:“唯天下(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才够得上达到这个程度。
那么不单是要聪明绝顶、智慧绝顶到这个程度才能谈“道”,胸襟、气量这个修养,要“宽裕十温十柔,足以有容也。”这个人啊,胸襟宽大;“裕”,厚道,非常的厚道。什么叫厚道呢?是说做事情不做绝了,说话不讲绝话,做人不走绝路,宽裕。十温十和的,“十温十”;“柔”,柔软的。这个柔软并不是说没有脾气,讲话都细声细气,走起路来腰是杨柳腰啊、三扭的,这样叫“柔”就不对了。讲他的个十性十,对于人包容、宽厚,那么在佛家来讲这个十温十柔就是慈祥,非常慈祥的。这个样子,“足以有容也”,才能够说内证以后啊,包罗万象。
那么在座有许多出家学佛的,这个就是大乘道菩萨境界,那个气象、那个十精十神。假设塑一个菩萨像,就是这样:聪明睿智,宽裕十温十柔。那么光是十温十柔到极点,十温十柔得变太太变小十姐了,变圣母了;“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做起事来,发展到外面,他的行为,发愤图强,非常刚劲。刚毅跟十温十柔两个是相对的情形,十温十柔讲内在的十性十情,十温十柔指对人,饶恕人家;刚毅是对己,处理事情绝对是严肃的,有决断,因为有智慧一定有大仁大勇有决断,所以说“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什么事情有它一定把握住的中心。“执“,有把握,有他的中心。这样子光是十温十柔的人啊,就没有中心了;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你下楼吧?”
“可以。”
“上不上?”
“要,也可以嘛。”
“你究竟上不上、下不下呢?”
“没有关系。”
我常常碰到有这样的同学,站在前面讲话,讲完了:“你完了?事情问完啦?”“问完了。”“那没有事了啊?”“没有事了。”没有事他也不走。“你还有事没有?”“大概没有了。”“究竟有没有?”“没有了。”“没有好了。”“是啊!好了。”哎,他还不动!(众笑)这真要了命!我在前面经常碰到这样的同学,那就是有时候真想拔拳给他一拳绷开了!哎,你究竟有没有意志嘛?!你说,“这个事情问完了吗?”“问完了。”“好了,还有问题没有?”“没有问题了。”“没有问题请了,我还有事啊!”他也不请,呵,“没有……啊,啊……”就是这样。嗨!那真是!这叫做十温十柔,这不是要了命吗?这就是我活生生看到许多同学们,你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千万注意啊!这样的派头我不发脾气,那我自己都很佩服自己太好的修养了,没有“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把他抓到了。这个是做人的态度,形色、态度,“发强刚毅”,很有决断、大丈夫的十精十神,是则是之,非则非之。他一说话,“还有事没有?”“没有事,再见!”可以走了嘛!有事,你再讲下去嘛。比方啦!就是这个比方,“发强刚毅”,“宽裕十温十柔”,就是说做事方面。
那么,自己个人的修养呢?内外的修养,随时随地——“斋”,心斋,心里头就是学佛的人无分别、无妄想、无烦恼、无杂念,这个谓之斋,叫做“持斋”,中国的《礼记》中国文化所谓“斋心”,就是这个叫“持斋”。吃素不叫做“持斋”哦!吃素是吃素。所以这个“斋”,持斋。这个“齐”字,古代通这个“斋”。“庄”,随时自己是庄正的,中正。人品平常是这样子。此心什么叫“中”呢?顶天立地。什么是真正的中呢?我们青年同学哪一位有答案?喜怒哀乐之未发之前谓之“中”嘛!学《中庸》上面就告诉你,就是学佛讲:空的。空不是没有东西——空灵的;心如明镜台,明镜也非台,这个是中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是开头都讲过?这个问题应该立刻答出来,什么是中?喜怒哀乐未发,一念不生处,这个是正念。正是什么正?是中和的“和”,发而皆中节,起心动念处,无私、无邪,就是正。所以,“斋庄中正,足以有敬也。”这个样子才真所谓做到做人处事内外至正的一个心情。这个至正呢?也就是“戒”,等于佛家所讲的戒。
那么学问方面,“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要有思想,有头脑,言语文字样样第一等,很高明。“文”,包括一切文章,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都属于人文文化的。“理”,理就包括礼义那个礼,一切的道理,所有绝对的逻辑的思考。“密察”,非常十精十细,读书也好、做事也好非常十精十细,十精十细很难哦!像在座的年轻同学们每一个人都很聪明,大部分现在的青年都是将来最后自己给自己一幅挽联,你们到了八十岁以后会给自己写幅挽联:一生误我是聪明。下面一句,都不含灵光的,都对,现在人就是聪明。聪明啊,浮华,做不到“文理密察”。要“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他才能够分别一切的是非善恶,处理事情对不对。
好了,我们现在晓得,一个有道之士,修养几个条件:聪明睿知、宽裕十温十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五个条件。也等于你看,我们拿来做宗教比较哲学来看,佛家菩萨要修五明,一个菩萨道必须要五明:内明,就是齐庄中正,文明密察这些都是因明,等等,都要会。总而言之,这许多都有相通之处,菩萨道的十精十神,拿比较宗教来讲,圣人的境界、学问之道,要当圣人必须要具备五个条件;换一句话说,你明白了、发明了自十性十,悟了以后,以至诚之道来修,修成功的人最后必然是如此,这五个条件都会具备。有一样没有做到,换一句话拿佛家来讲你没有证果位,没有达到圣人境界,没有受用,你这个道没有上身,没有到身心上来,没有用。那就是思想,变成思想、空洞的思想,就是等于一般讲的哲学,都是空洞的思想,对外的;身心起不了影响,起不了作用,毫无用处。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那么,然后再有一个、第六个道理:“溥博渊泉,而时出之。”到了这个修养境界,得道的人,成了道,那他的智慧内外都成就了。“溥”,普遍的,像大海的水一样铺满;“博”,非常深厚,学问也深厚,人品也深厚。他的智慧如源泉一样无穷无尽,如深渊一样深不见底,智慧的境界如泉水一样源源而来。“而时出之”,他说那个智慧、道德的光华怎么来?它随时随地自己内在会迸发出来,不要你去找。那么我们拿比较哲学、比较宗教来讲,譬如六祖悟了道以后,六祖对他的老师五祖讲,五祖就问他你怎么知道?六祖就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他说我也不晓得啊!我自己心里头常常生智慧,没有学过的、不懂的,都懂了,常生智慧。神经病的有时候也都懂了,那是不对的。这就是“溥博渊泉,而时出也。”随时随地那个智慧道德境界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