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李严身为托孤大臣,但是却必须镇守边疆荒远,对于后主刘禅却无直接影响,从难以接近皇帝而言,李严更空有托孤虚名,并无照顾刘禅实情,严格地说,李严对刘备托孤遗嘱失职。在永安镇守防吴,充其量只有保卫国土,间接卫戌首都,消极地防范外敌;但是中央若有叛变、民乱或争位等,边将难以驰赴宫殿而清君侧。再说主少国疑、大臣未附,中枢极需富有威望之人镇守奠基,这不是边将所能置身度外,而能相隔千里之遥而大加干涉。
而且李严远在永安,距离成都非常遥远,这点对李严坚守岗位的职责产生非常大的打击。首先,光禄勋本应领兵保护宫廷安全,一但李严无缘兵巡皇宫,只能驻留边境的话,实质上不可能尽职护卫皇帝。其次,尚书台为处理皇帝奏章等文书,若是尚书令人不在皇宫附近,所有文献、函令及奏章更不可能经过远在天边的李严,因此李严的尚书令更无法实地掌握尚书台各项事务。最后,都护原为边将,已无法影响中央,若把中都护看成类似于中护军的将领,除了功能已与光禄勋重迭,而且针对一个驻留边境的边将而言,中护军亦无法戌守皇帝周围。因此李严的光禄勋、尚书令及中都护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任务,全拜留守永安之赐,李严身兼此三官职,却为名存实亡。
地理位置上,李严位处边陲,早已注定无法参与中央。诸葛亮决策于核心枢要,正好高举中央堂堂之旗。中央与地方相比,李严对诸葛亮难望项背。再说统内外军事之事。或许刘备遗嘱李严「统内外军事」一句话,曾让人误解为李严应为蜀汉军事首脑,但详情值得研究。兵权统御视其官职,掌权不凭空话形容词,历史还曾经发生名号称为「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的名将,但是实际上此人不过为地方边土上,领有小支部队的小将领。不管再改名号叫头目、酋长,或换头衔叫校尉、将军,领兵效果一样,就算再改名目称为元帅、天王,实质上就是一小群人被一个人所领导。李严的「统内外军事」,就统治效力来说:内不达成都诸葛亮,外不统汉中魏延,从常年驻留永安而言,只限于永安一地,不管李严换成其它响亮名称,实质上就是一名永安边将,可见李严的「统内外军事」,虚名胜于实质。
刘备并没有留下「军政分离」的指示(请举证),也没有规定李严一定要制衡诸葛亮(请举证),甚至于没有授权李严掌握全国兵权(请举证)。至少从现今史料查无实据,不管从官职或军衔,李严各项事迹皆无干政的可能,从年轻时历经郡吏及边境讨贼,到驻守永安为止,中间缺席北讨汉中及东征孙权,李严在刘备用兵重用都未必谈上,当然更无插手政治的必要性。纵然被赋与惊人的名号,但是实际上李严不过一个常年在外,驻守边境的武将。
南蛮叛变时,李严无法镇压,最后还是得让诸葛亮以丞相文职领兵南征;几度大规模用兵北伐,李严不曾将兵作战,倒是因为参与运粮时,发生造假欺骗等弊案而被贬成平民。李严无法南征北伐,又怎能称之「统内外军事」之军事首脑呢?从无权用兵及不能出师,就是李严毫无实权的最大证明,可见刘备临终安排,已经准备让何人掌握军事大权,何人不能掌握军事大权,清楚地呼之欲出。李严受命之三项官职,皆不如诸葛亮所得之三项官职,因此诸葛亮不必额外动手,即拥有主宰领导李严之权,但是李严也无法以刘备遗命而掌握兵权,从南征北伐之无力主事,可惜李严枉费「统内外军事」之虚名,如果李严真的以军事用兵闻名的话,为何李严不能参与刘备或诸葛亮时代的重大战役呢?空有其名而毫无实权,边将李严无法向中央诸葛亮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