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时间倒流真的存在,我想书一定是时间老人给我们留下的惊喜。在无数个昏沉而宁静的下午,一本《飘》把我带回到19世纪时的美国,享受了奴隶主惬意的生活,目睹战争的飓风袭卷了思嘉的生活,经历了男女主人公的挣扎,见证了奴隶主的没落与新生。尽管旧社会早已随风而逝,作者米切尔却又把我们领回了那个时代。此时,文字与时间再次交织在一起。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又爱又恨”这个词语的真正含义,作者笔下的人物是复杂而矛盾的。善良无私的媚兰是传统道德的化身,白璧无瑕的艾希礼是没落阶级的废物,甚至男女主人公的结合,一定程度上也源于流淌在他们血液中的投机性。但这也许更贴近我们生活。往往愈是不完美的人做出了愈伟大的事,性格上的缺陷遮盖不住人性的光辉。在这些人物中,瑞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狼,卑鄙、狡诈;他是鹰,冷酷、果敢;他在封锁线上穿梭,在战争中横行。他瞧不起周遭的人,仿佛他早已看破一切,但强悍的外表下却有温煦的人情。他的爱在与思嘉的幻想的较量中败下阵来,也随着邦妮的死而破碎,令人唏嘘,令人叹惋。
瑞德是个有原则却又没有原则的人物,但社会大变革为他提供了舞台。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属于资产阶级,但他的思想并没有停留在资产阶级。战争还未开始,他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南方只有棉花和傲慢,失败是必然,这也划清了他与奴隶主之间的界限。在他与“北方佬”的周旋中,无时无刻不传达出他对“北方佬”的厌恶与痛恨,他不会像思嘉那样为了迎合他 们隐藏这种情感,而是故意让那些困扰在他身边的‘臭虫“难堪。他不在乎面子,他仇视教条,他有自己的处事待人原则,不被俗世所左右。古往今来,缺少的从来不是那些说好话的人,而是那些说真话的人。清官海瑞,明镜魏征,乃至开普勒,达尔文,这些人看到了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说出了其他人不敢说的话,而他们也像明星一样指导着后人前行。我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永不过时,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要鼓励大家说真话,唤醒大家的责任意识。俗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生活在泡沫中固然美妙,但终有破碎之时,求真才是生活的真谛。
孤傲的外表无法掩盖瑞德的善心,他同情弱者,从不歧视下层社会的人,尤其对嬷嬷尊重有加。他爱孩子,也鼓励女人可以有自己的事业。我想这点是值得每个男子学习的。上帝赐予男人健壮的身体,但这不应该成为男人伤害他人、统治家庭的工具,而应该用它去保护周围的人,去挑起家庭、社会、国家的大梁。男人如同强者,应活在他人的尊敬中而不是自己的拳头里。
人性是复杂的,说起瑞德的无原则总与投机、卖国、金钱联系在一起,这不可否认,但他有选择吗?我想起电影《老无所依》中的一句话,如果原则把你引向死亡,你还会坚持吗?瑞德和艾希礼用实际行动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到最后也只有瑞德真正懂得艾希礼,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我们也许应该把重点放在他从奴隶主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变的这个过程中来看,即从“有原则”向“无原则”的转变。作为没落奴隶主阶级代表的老子也像艾希礼一样,希望百姓回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旧社会中。但终究是螳臂当车,无法阻遏社会前行。也许,人本该有些叛逆精神。回顾人类的历史,远古时期那些敢于迁徙的人得以繁衍。中世纪但丁点燃了文艺复兴之火,乃至近现代玻利瓦尔掀起南北解放的狂潮,圣雄甘地促进了印度的独立。往往是那些跳出传统思想禁锢的人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推动历史的发展。与其坐等历史宰割,不如成为时代洪流之中的鼓浪人。
往事正如书名,终将随风而逝。思嘉在最后说过:”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留恋过去不如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