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四圣心源白话解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古代医书 > 四圣心源白话解 >

卷八·七窍解·鼻口根原

鼻口根原

【原文】

鼻口者,手足太之窍也。脾窍于口而司五味,肺窍于鼻而司五臭。人身之气,降而化浊升而化清,清则冲虚,浊则滞塞,冲虚则生其清和,滞塞则郁为烦热。上窍冲虚而不滞塞,清和而不烦热者,清气升而浊气降也,浊降而清升,故口知五味而鼻知五臭。而口鼻之司臭味,非第脾肺之能也,其权实由于心。以心窍于舌,心主臭而口主味。鼻之知五臭者,心也;口之知五味者,舌也。心为君火,胆与三焦为相火,三焦升则为清,胆木降则为浊,三焦陷而胆木逆,清气降而浊气升,则鼻口滞塞,而生烦热,臭味不知矣。而清气之升,由鼻而上达,浊气之降,由口而下行。盖鼻窍于喉,口通于咽,鼻者,清气之所终,口者,浊气之所始也。喉通于脏,咽通于腑,喉者地气之既升,咽者天气之初降也。浊气不降而清气下陷,则病见于口,清气不升而浊气上逆,则病见于鼻。故鼻病者,升其清而并降其浊,口病者,降其浊而兼升其清。升清之权,在于太,太陷则乙木不能升其清,降浊之机,在于明,明逆则辛金不能降其浊。得升降之宜,则口鼻之窍和畅而清通矣。

【翻译】鼻口,手足太经的窍。脾开窍于口而掌管五味,肺开窍于鼻掌管五嗅。人身的气,降而化浊升而化清,清则冲虚,浊则滞塞,冲虚则生其清和,滞塞则郁为烦热。上窍冲虚而不滞塞,清和而不烦热的,清气升而浊气降,浊降而清升,所以口知五味而鼻知五嗅。而口鼻的职能是嗅味,不但是脾肺的功能,其枢纽实际由于心。因为心开窍于舌,心主嗅而口主味。鼻子闻五味,因为心;口的闻五味,因为舌。心为君火,胆与三焦为相火,三焦升则为清,胆木降则为浊,三焦陷而胆木逆,清气降而浊气升,则鼻口滞塞,而生烦热,嗅味不知了。而清气的上升,通过鼻子而上达,浊气的下降,由口而下行。因为鼻子开窍在喉,口通于咽,鼻,清气的终点,口,浊气的开始。喉通于脏,咽通于腑,喉是地气的既升,咽是天气的初降。浊气不降而清气下陷,则病见于口,清气不升而浊气上逆,则病见于鼻。所以鼻病的,升其清而同时降其浊,口病,降其浊而兼升其清。升清的关键,在于太经,太经下陷则乙木不能升其清,降浊的关键,在于明经,明经逆则辛金不能降其浊。升降适宜,则口鼻的窍和畅而清通了。

鼻病根原

【原文】

鼻病者,手太之不清也。肺窍于鼻,司卫气而主降敛。宗气在胸,卫之本,贯心肺而行呼吸,出入鼻窍者也。肺降则宗气清肃而鼻通,肺逆则宗气壅阻而鼻塞。涕者,肺气之熏蒸也。肺中清气,氤氲如雾,雾气飘洒,化为雨露,而输膀胱,则痰涕不生;肺金不清,雾气瘀浊,不能化水,则凝郁于胸膈而痰生,熏蒸于鼻窍而涕化,痰涕之作,皆由于辛金之不降也。肺金生水而主皮,肺气内降,则通达于膀胱,肺气外行,则熏泽于皮。外感风寒而皮闭秘,脏腑郁遏,内不能降,外不能泄。蓄积莫容,则逆行于鼻窍,鼻窍窄狭,行之不及,故冲激而为嚏喷。肺气熏腾,蒸鼻窍,是以清涕流溢,涓涓而下也。肺气初逆,则涕清,迟而肺气堙郁,清化为浊,则滞塞而胶黏,迟而浊郁陈腐,白化为黄,则臭败而秽恶,久而不愈,色味如脓,谓之鼻痈,皆肺气逆行之所致也。其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是谓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素问》语。肺气之郁,总由土湿而胃逆,胃逆则浊气填塞,肺无降路故也。

【翻译】鼻子病的,手太经的不清。肺开窍于鼻,掌管卫气而主降敛。宗气在胸,卫的根本,贯通心肺而进行呼吸,出入鼻窍。肺降则宗气清肃而鼻通,肺逆则宗气堵塞而鼻塞。鼻涕,肺气的熏蒸。肺中清气,氤氲如雾,雾气飘洒,化为雨露,而输入膀胱,则痰涕不生;肺金不清,雾气瘀浊,不能化水,则凝郁于胸膈而痰生,熏蒸于鼻窍而涕化,痰涕的发作,都是由于辛金的不降。肺金生水而主皮,肺气内降,则通达于膀胱,肺气外行,则熏泽于皮。外感风寒而皮闭固,脏腑郁遏,内不能降,外不能泄。蓄积不容,则逆行于鼻窍,鼻窍窄狭,通行的来不及,所以冲激而为喷嚏。肺气熏腾,蒸鼻窍,所以清涕流溢,细水缓流而下。肺气刚开始上逆,则涕清,迟而肺气堵塞,清化为浊,则滞塞而胶粘,迟而浊郁陈腐,白化为黄,则臭败而污浊,久而不愈,色味如脓,叫做鼻痈,都是肺气逆行所致。病人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使不感风寒,而浊涕经常流下,叫做鼻渊,鼻渊,浊涕下不止。《素问》说。肺气的郁积,总是由于土湿而胃逆,胃逆则浊气填塞,肺无降路的缘故。

【原文】

桔梗元参汤

桔梗三钱 元参三钱 杏仁三钱 橘皮三钱 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煎半杯,热服。治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

五味石膏汤

五味一钱 石膏三钱 杏仁三钱 半夏三钱 元参三钱 茯苓三钱 桔梗三钱 生姜三钱

煎半杯,热服。治肺热鼻塞,浊涕黏黄者。胃寒,加干姜。

黄芩贝母汤

黄芩三钱 柴三钱 芍药三钱 元参三钱 桔梗三钱 杏仁三钱 五味一钱 贝母(去心)三钱,煎半杯,热服。治鼻孔发热生疮者。

苓泽姜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生姜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橘皮三钱 紫苏叶三钱

煎半杯,热服。治鼻塞声重,语言不清者。

【翻译】桔梗元参汤

桔梗11克 元参11克 杏仁11克 橘皮11克 半夏11克 茯苓11克 甘草7克 生姜11克

煎半杯,热服。治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

五味石膏汤

五味4克 石膏11克 杏仁11克 半夏11克 元参11克茯苓11克 桔梗11克 生姜11克煎半杯,热服。治肺热鼻塞,浊涕黏黄者。胃寒,加干姜。

黄芩贝母汤

黄芩11克 柴11克 芍药11克 元参11克 桔梗11克 杏仁11克 五味一钱 贝母(去心)11克,煎半杯,热服。治鼻孔发热生疮者。

苓泽姜苏汤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生姜11克 杏仁11克 甘草7克 橘皮11克 紫苏叶11克,煎半杯,热服。

口病根原

【原文】

口病者,足明之不降也。脾主肌肉而窍于口,口唇者,肌肉之本也。《素问》语。脾胃同气,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唇口不病,病者,太己土之陷而明戊土之逆也。明逆则甲木不降而相火上炎,于是唇口疼痛而热肿,诸病生焉。脾胃不病,则口中清和而无味,木郁则酸,火郁则苦,金郁则辛,水郁则咸,自郁则甘。口生五味者,五脏之郁,而不得土气,则味不自生,以五味司于脾土也。心主五臭,入肾为腐,心为火而肾为水,土者水火之中气,水泛于土则湿生,火郁于土则热作,湿热熏蒸,则口气腐秽而臭恶。太以湿土主令,明从燥金化气,脾病则陷,胃病则逆。口唇之病,燥热者多,湿寒者少,责在明,不在太。然明上逆,而生燥热,半因太下陷,而病湿寒,清润上焦之燥热,而不助下焦之湿寒,则得之矣。

【翻译】口病的,足明经的不降。脾主肌肉而开窍于口,口唇,肌肉的根本。《素问》语。脾胃同气,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唇口不发病,发病的,太己土的下陷而明戊土的上逆。明经上逆则甲木不降而相火上炎,于是唇口疼痛而热肿,各种病生了。脾胃不发病,则口中清和而无味,木郁则酸,火郁则苦,金郁则辛,水郁则咸,土郁则甘。口产生五味的,五脏的郁积,而不得土气,则味不自生,因为五味掌管于脾土。心主五嗅,入肾为腐,心为火而肾为水,土是水火的中气,水泛于土则湿生,火郁于土则热作,湿热熏蒸,则口气腐秽而臭恶。太以湿土主令,明随从燥金化气,脾病则下陷,胃病则上逆。口唇的病,燥热的多,湿寒少,责在明经,不在太经。然明经上逆,而生燥热,一半因太的下陷,而发病湿寒,清润上焦的燥热,而不助下焦的湿寒,则得到治疗方法了。

【原文】

芩连芍药汤

黄芩三钱 黄连一钱 甘草二钱 贝母(去心)二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煎半杯,热服。治舌疮疼痛热肿。

桂枝地黄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生地三钱 阿胶三钱 当归三钱 甘草二钱,煎大半杯,服。治肝燥舌卷者。若中风舌强语拙,或杂证舌萎言迟,皆脾肾湿寒,不宜清凉滋润,勿服此方。

【翻译】芩连芍药汤

黄芩11克 黄连4克 甘草7克 贝母(去心)7克 丹皮11克 芍药11克,煎半杯,热服。治舌疮疼痛热肿。

桂枝地黄汤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生地11克 阿胶11克 当归11克 甘草7克,煎大半杯,服。治肝燥舌卷者。若中风舌硬语拙,或杂证舌萎言迟,皆脾肾湿寒,不宜清凉滋润,勿服此方。

推荐阅读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医养生学> 中医基础理论> 本草纲目> 伤寒杂病论> 药性赋白话解>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白话文>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