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预防医学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古代医书 > 预防医学 >

二十四·(1)卫生统计基本指标

一、人口统计(demographic statistics)

(一)人口数量、别和年龄构成

案例根据1953、1982和199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按别和年龄分组统计,绘成图24-1如下。根据该图动态变化反映了如下重要问题:


图24-1 1953~1990年我国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按

yufangyixue140.jpg

年龄组成绘制的金字塔图

1.1953年(图A)人口别年龄构成呈底大顶尖的金字塔形,5岁以下儿童占总人口的15.6%,反映了以前我国人口无节育情况下的自然增长情况;1982年(图B)底部内收呈壶状,5岁以下儿童比重锐减为9.2%,反映了推行计划生育后人口出生率降低;但图C底部又略向外突出,5岁以下儿童比重又回升为10.3%,值得注意。

2.比例:三次调查结果男女比值波动于1.06:1到1.08:1之间。随着年龄增长,比值下降,60岁以后女比男多,80岁以上高龄的男女比值为1:2,这反映了人口构成的自然规律。

3.65岁以上老人占的比重:1953年为4.37%,1982年上升为4.91%,1990年再上升为5.458%。按国际标准以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4%以下者为“青年人口”,4~7%者为“壮年人口”,7%以上者为“老年人口”衡量,当前我国人口构成尚属“壮年人口”,有向“老年人口”转变的趋向。这是我国建国后卫生条件和保健措施明显改善,人均寿命延长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提示今后要重视老年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二)人口动

包括人口出生及死亡引起的“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引起的“机械变动”。人口迁移对疾病流行、人口结构及自然变动均有明显影响,尤其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大量青壮年人口从农村、内地向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迁移,应予以足够重视。人口的自然变动则是分析人民健康的基本资料,内容包括生育、死亡及寿命等几组。

1.生育统计指标

(1)出生率(birth rate):指每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数,说明一个地区人口的生育水平。出生率的高低受人口的别、年龄结构、婚姻状况和生育水平的影响,育龄妇女比重大,已婚率高,生育能力高的妇女多的地区,人口出生率必然较高。

(2)生育率(fertility rate)以15~49岁有生育能力的育龄妇女为观察对象的一组指标,包括普通生育率(general fertility tate)、年龄别育龄妇女生育率(agespecific fertility rate)和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率(married fertilityrate)。三者均以千分率计。

(3)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生育率比出生率更确切反映各地区的生育水平,但因育龄妇女在不同年龄间生育能力有差异,因此需要在年龄别育龄妇女生育率的基础上算出总和生育率。计算方法是按某地某年各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率乘以年龄组组距后累计相加。总和生育率是一个综合说明各年龄育龄妇女生育率、能确切地说明人群生育水平的统计指标,它不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不须经过率的标准化便可直接比较,故现在国际上通用作为互相比较。

(4)计划生育率:是指出生婴儿中按计划生育者所占的百分比,这是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一项指标。此外还有节育率、人工流产率、一孩率等指标,是根据工作需要来制订以供综合评价用的。

2.死亡统计指标

死亡是人口变动因素之一。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低死亡率、低婴儿死亡率和高平均寿命,表示人民有好的健康水平。常用指标计算式和意义简列如表42-1。

(三)平均期望寿命(average life expectancy)

是分析评价人民健康水平的又一个重要指标,可用寿命表法推算出来。常用寿命表有两类,一是队列寿命表(cohort life table),是观察同龄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历程,这需要多年跟踪,不易进行;另一是现时寿命表(current life table),是以现时人口一次普查和死亡登记资料,进一步推算出假定同时出生的“一代人”(通常为10万人)按照该特定人群的年龄组死亡率先后死去,平均每人可能存活的岁数,活到某一年龄组时尚存活的人数,已经活到某一年龄时还可能存活的岁数。从刚出生时算起的平均期望寿命,简称。该寿命表法的计算有两个假设前提,即人口无变迁和现时死亡概率不变,适用于往后推算。实际上随着经济、文化和科学的发展,许多疾病逐渐得到有效治疗的控制,年龄别死亡率曲线右移,因此这个算法的结果是保守的。寿命表计算方法较复杂,请参阅卫生统计学专著。

平均寿命与平均死亡年龄不同,后者指每年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它受到出生率及人口的年龄构成的影响,故在不同地区算得的结果不能直接比较。

二、疾病统计(morbidity statistics)

疾病统计研究疾病分布的特点与规律,阐明各种原因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评价防治效果。疾病可以有程度轻重不同的症状、体征;亦可以无症状,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劳动。所以怎样确定是病例加以统计,只能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其内涵。要有明确的诊断标准,统一的命名和分类。目前一般都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简称ICD)命名,便于对比分析。

疾病统计指标有发病率、罹患率、二代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新感染率、病死率及生存率等。这几项指标中,罹患率的质与发病率相同,都是衡量疾病发生的频率指标,但罹患率仅用于一个短期内爆发的疾病,例如流行感冒或急食物中毒等。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与前节介绍的疾病别死亡率质不同,统计方法亦不同,初学者往往因概念不清而混淆使用,应特别注意。患病率是用以估计某病对居民危害的严重程度,对卫生管理和规划很有用;发病率用于研究疾病发生的因果和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用患病率去推论疾病的因果有时会导致错误结论,因其高低受到发病率和疾病持续时间的影响。有些病发生后患者可能在短期内痊愈或死去,如果在一年的某时点去检查,就查不到这些病例,故无法用患病率反映出来。在特定人群中患病率很高的疾病有两种可能:一是人群得病的危险很大;一是得病后病程很长,存活多。例如有人发现30~44岁冠心病病人中,男死亡率比女高,很多男得病后很快死去,计算患病率时,男女可能无差别。表24-2简列常用疾病统计指标和意义。

统计指标计算式意义
(1)死亡率(‰)(mortality rate)某年死亡总人数/同年平均人口数×K反映一个地区居民死亡水平,但受当地人口、年龄、别构成影响,须标化后才能进行比较
(2)年龄别死亡率(‰)(age specific death  tate)某年某年龄组死亡人数/同年同年龄组平均人口数×K可与他地相应年龄别死亡率直接比较,但也受别构成影响。一般以5岁为一组距,不满一岁者归0~组,1~4组又为一组,以此为据推算寿命表
(3)婴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某年不满一岁婴儿死亡数/同年活产总数×K是当地卫生工作,尤其是妇幼卫生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
(4)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某年不满1月新生儿死亡数/年活产总数×K意义同上
(5)围产儿死亡率(‰)(perinatal mortality)某年28周以上胎儿到出生后第7天内产儿死亡数/当年活产数+孕期满28周以上死胎产儿数×K产科围产期保护评估用的重要指标
(6)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某年因孕产而死亡产妇数/同年出生总数×K是妇幼卫生和产科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
(7)疾病别死亡率(1/10万)(specific death rate  of disease)某年因某病死亡人数/同年平均人口数×K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对该地区人民健康危害程度,和防治措施效果
(8)死因构成比(‰)(proportion of causes  of death)某病(伤)死亡人数/总死亡人数×K用于观察何种疾病是造成当地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通常是顺序列出前10位主要死因作比较,并观察动态变化


*婴儿死亡率合理的定义应该是“某年平均每1000名出生人数中未活满一岁的死亡数”,按此定义,则上算法有缺陷;因为当年的死婴部分是上年出生的,而当年的出生者又可能在下年未满周岁就死去。要准确按定义统计很麻烦,故仍用此计算式

表24-2 疾病统计常用指标的计算式和意义


统计指标计算式意义
(1)发病率(千分率、万分率)incidence rate某年内某病新病例数/同年平均人口数×K是衡量疾病发生频度的指标,常用于研究疾病发生的因果的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一般以纵观一年为期
(2)罹患率(%)attack rate某病观察期间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是观察暴露于危险因素中暴发发病的频度指标,观察时间根据该病流行期间长短和规律而决定
(3)二代罹患率(%)secondary attack rate二代病例数/家庭易感接触者数×K是衡量传染疾病传播能力强度指标。它以家庭为单位,计算二代病例发生的频
(4)患病率(%)prevalence rate观察某时点某病现患人数/同时点暴露人口数×K是观察某时点断面上人群现存某病的频度,又称现患率。它从时点断面观察疾病频度,是与发病率的主要区别
(5)感染率(%)infectious rate感染某病原体人数/受检暴露人口数×K是人群中感染某种病原体的频度指标,属于横断面观察,感染者不一定有临表现,故其结果常高于患病率
(6)病死率(%)fatality rate观察期间某病死亡数/同时期某病患者数×K是指某病患者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是衡量该病预后的指标;与疾病别死亡率的区别是两者分母不同。
(7)生存率(%)survival rate活过n年的病例数/观察期初的病例数×K是衡量疾病防治效果,观察预后的指标
(8)病(伤)缺勤率(%)absenct rate观察期间因病(伤)缺勤日数/同时期内应出勤总日数×K评价社区或企业中病伤危害情况,是搞好劳动保护企业管理规划的重要数据
(9)平均每例缺勤日数(天/例)average absence  days of each case观察期间因病(伤)缺勤日数/同时期内因病(伤)缺勤例数意义同上

三、发育统计

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育水平,是衡量居民健康状况、研究环境对人群影响的重要指标;它与社会经济和营养条件关系密切,是评价医疗保健措施效果的重要方面。统计指标包括生长发育形态指标、生理功能指标和体能指标等方面。在妇幼卫生工作中还常用低出生体重儿百分比和畸形儿百分比等。所谓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是指活产儿体重不满2500g者;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儿期死亡率很高。例如纽约市1968年统计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儿期死亡率达140.5‰,而2500~3000g者为12.1‰,3000g及以上者仅5.6~8.0‰。高山大气氧分压低,妊娠期母体缺氧可导致低出生体重儿的百分比增高,据西藏人民医院于1978年统计1767例新生儿体重,2500g以下者占28.24%,显著高于同年上海市报告为4.8%的水平,而与Lichby(1975)报告在海拔3050米高的原低出生体重儿占30.8%相近。以上两项指标计算式为:

yufangyixue142.jpg

推荐阅读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医养生学> 中医基础理论> 本草纲目> 伤寒杂病论> 药性赋白话解>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白话文>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