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听说刘备得了西川,又想起讨还荆州之事,便听从张昭之计,将诸葛瑾家小扣下,让他以兄弟情义说动诸葛亮,来讨还荆州。刘备得讯,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计划已定。诸葛瑾赴成都见了诸葛亮,放声大哭。诸葛亮便带他去见刘备。
刘备看了孙权的信,大怒道:“孙权乘我不在荆州,将妹一子偷偷接走,情理难容!我正要发兵杀下一江一南,他却还想来讨荆州!”诸葛亮大哭道:“倘若不还荆州,我兄长全家都将被害。兄长一死,亮岂能独生?望主公看我面上,将荆州还了东吴。”刘备道:“既如此,看在军师面上,分荆州一半还他。可将长沙、桂一陽一、零陵三郡还他。”刘备又嘱咐诸葛瑾:“子瑜到荆州,要用好言求我弟。云长一性一如烈火,我尚且害怕,千万仔细。”
诸葛瑾带了刘备书信,来见关羽。关羽大怒道:“荆州本是汉疆土,怎能随便送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休要多言!”诸葛瑾只顾哀求,关羽道:“不看军师面上,叫你回去不得!”
诸葛瑾只得回报孙权。孙权道:“莫非又是孔明诡计?”诸葛瑾道:“我弟弟也曾苦苦哀求,刘备才答应先还三郡,只是关羽不肯。”孙权大怒,差人召来鲁肃,责问道:“子敬当日为刘备作保,暂借荆州;如今刘备已得西川,却不肯归还,子敬岂能不管?”鲁肃道:“我有一计,可取荆州。”孙权便命速行此计。
于是鲁肃派人邀请关羽到陆口赴会。关平道:“鲁肃相邀,必无好意,父亲切不可去。”关羽道:“我也知是鲁肃之计。我于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岂怕一江一东群鼠!”便命关平选快船十只,水军五百,在一江一上等候。
鲁肃听说关羽慨然应允,便让吕蒙、甘宁安排伏兵,准备厮杀;又在临一江一亭伏下五十刀斧手,如关羽不带兵马,便以掷杯为号,在席上动手。
次日,鲁肃命人在一江一口遥望。辰时后,见一只小船来。船上只有几个水手,一面红旗上写着“关”字;关羽坐在船头,旁边周仓捧着大刀,八九个关西大汉各挎腰刀一口。鲁肃将关羽接进临一江一亭,叙过礼,入席饮酒。席间,关羽谈笑自若,鲁肃却怀着心事,正眼也不敢看关羽。
酒至半酣,鲁肃道:“当日令兄刘皇叔借荆州时,约定取得西川之后便归还。如今西川已得,却不还荆州,皇叔岂不失信?”关羽道:“这是国家大事,宴席上不去谈它!”鲁肃还要再问,关羽道:“兄长之事,关某不宜过问。”鲁肃道:“将军与皇叔桃园结义,誓同生死。皇叔之事便是将军之事,怎能推托?”
关羽未回答,周仓在阶下厉声道:“天下土地,该是仁德之人所有,岂能只让东吴独占!”关羽变了脸色,下阶夺过周仓所捧大刀,喝道:“国家大事,你怎敢多言!”周仓会意,忙到一江一边将旗一招,关平船如箭发,直奔一江一东。
关羽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道:“今日酒醉,改日请先生到荆州再谈。”鲁肃被关羽一路扯到一江一边,吓得魂不附体。吕蒙、甘宁引兵赶来,怕伤了鲁肃,也不敢轻举妄动。关羽上了船,方才放手。鲁肃如痴似呆,看关羽乘风而去。孙权得报大怒,便想起兵全力攻取荆州。忽然得报曹一操一要起三十万大军来攻,只得移兵合肥,以拒曹一操一。
且说曹一操一要攻东吴,参军傅干上书陈述利弊。曹一操一见吴、蜀一时难以攻克,就决定兴兵西征,先取汉中。曹一操一派夏侯渊、张郃为前部,自己亲领大军居中。曹军入了汉中,一路势如破竹。张鲁抵挡不住,只得率众投降曹一操一。马超旧将庞德正在张鲁军中,也降了曹一操一。
西川百姓见曹一操一取了汉中,料必然来取西川,十分惊恐。刘备请诸葛亮商议,诸葛亮道:“曹一操一分兵屯合肥,是提防孙权。如今若将一江一夏、长沙、桂一陽一三郡送给孙权,再派能言善辩之士劝说孙权去攻合肥,曹一操一必定退兵。”此时伊籍主动请命前往,刘备便命伊籍到荆州会过关羽,然后入吴来见孙权。
孙权接刘备书信,与张昭等商议,决定乘势攻取合肥。于是孙权率吕蒙、甘宁等人起大军来攻合肥。军马渡一江一,先攻克了宛城。此时张辽与李典、乐进守合肥。见孙权大军到来,张辽主张出战先挫敌军锋芒,李、乐二将却意图坚守。李典素与张辽不和,听见张辽的话默不作声。张辽道:“公等皆出于私意,不顾大事。我如今独自出兵迎敌,决一死战!”便叫左右备马。李典慨然道:“将军既然如此,我们岂会因私废公!愿听将军指挥!”
张辽与李典、乐进在逍遥津设下埋伏。吴军进兵逍遥津,乐进领兵一一交一一锋,战不数回合诈败而走。吕蒙、甘宁领军追赶,孙权在后。赶至逍遥津北,忽听连珠炮响,张辽、李典两路人马杀来。曹军势如山倒,孙权大惊,幸有凌统拼死救了孙权。这场大战,张辽威震逍遥津,杀得一江一东军士人人害怕,吴兵大败。孙权只得回军濡须整顿船只,准备再战。张辽担心合肥兵少难以抵敌,便向曹一操一求救。曹一操一留张郃、夏侯渊守住关口,回师合肥。孙权在濡须与曹军相持一个多月,见不能取胜,只得退兵。
曹一操一留曹仁、张辽屯兵合肥,班师回到许都。众臣上表,称颂曹一操一功绩,要献帝封曹一操一为王。尚书崔琰极力反对,曹一操一大怒,将崔琰下狱,杖杀在狱中。至此群臣中没有敢再反对者。献帝不能违拗,便册立曹一操一为“魏王”。曹一操一又立长子曹丕为世子。此时是建安二十一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