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是梁山上的老大,是一个精通厚黑的人物,这个人和吴用相互勾结,把持梁山。最后把梁山兄弟全火儿带上朝廷,开始北征大辽,南打方腊,尽管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可是结局却很惨,梁山弟兄死的死,伤的伤,让人不堪回首。不过一个人早就看破红尘,因为他比宋江和吴用更加精通法术,所以宋江对他非常敬畏。此人是谁,他就是道号入云龙的公孙胜。
宋江为何害怕公孙胜:
其一,公孙胜比吴用更懂法术。吴用其实就是一个教书的,会揣摩人的心理,真碰到魔法咒语的,吴用往往束手无策。这时候往往是公孙胜出马,结果大功告成。这让吴用对公孙胜有点畏惧,真的较起真来,吴用肯定不是对手。吴用是宋江的心腹,吴用尚且如此,宋江更是非常担心,担心自己的军心被吴用扰乱了。
其二,公孙胜当年很信奉晁盖。其实当时宋江比晁盖的名气更响亮。可公孙胜千里来投只为晁盖,要给晁盖送上一个大富贵。看重的也是晁盖的义薄云天,从此公孙胜唯晁盖马首是瞻。当宋江进入梁山大营后,聪明的公孙胜发现吴用与宋江沆瀣一气,就以种种名义,逃离梁山。宋江攻打高唐州,却败于太守高廉的妖法。吴用让戴宗去蓟州寻取公孙胜,李逵也随同前往。二人在蓟州机缘巧合遇到公孙胜的邻居,得知公孙胜居住在九宫县二仙山。戴宗赶赴二仙山,让李逵假意伤害公孙胜的母亲,将公孙胜激出相见。但公孙胜却不肯出山,称师傅罗真人不肯相放。戴宗苦苦哀告,又去拜见罗真人,请他放公孙胜下山。
其三,宋江需要公孙胜帮忙。公孙胜是个大知识分子,宋江夺权,要厚黑自己弟兄必须请公孙胜帮忙,公孙胜知道宋江掌权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为了梁山众兄弟的利益,也不得不过来进行帮忙。当时晁盖已死,大家自然都被宋江蛊惑,梁山上的绿兄弟们们,大多是大字不识的,有了公孙胜的帮衬,说什么好汉们都信以为真。梁山大聚义时,公孙胜主持罗天大醮,掘出定下头领排名的石碣碑。他位居第四,星号天闲星,担任掌管机密军师。所谓机密,自然是不足为外人道也。公孙胜本来就是来无影去无影,法术高深,自然让人佩服。
其四,宋江自以为很高明,能迷惑住公孙胜,其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公孙胜的老师罗真人传授公孙胜五雷天罡正法,让他下山,又送八字真言,命他“逢幽而止,遇汴而还”。有了老师的嘱咐,公孙胜才不被陷害,得以全身而退。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三十六人,多数并无名字记载,公孙胜这一人物最早出现于宋元时期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蓝本之一,其中对公孙胜的事迹并没有单独的阐述描摹,形象非常模糊。
而在《宋江三十六人赞》(《水浒传》另一蓝本)以及元杂剧水浒戏中,都没有公孙胜的名字。明代李开先的《宝剑记》中,公孙胜则是一名世俗军官,官拜参军。
有研究者认为,《水浒传》中的公孙胜形象很可能到小说创作的最后阶段(明代嘉靖年间)方才定型,而他在之前的水浒版本中很可能与《宝剑记》中相似,是世俗军官形象。至于公孙胜有了道士的身份,以及梁山第四的排位,则应与嘉靖年间道教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关。
也有研究者认为,公孙胜这一人物的塑造,糅合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承继的是诸葛亮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本领。吴用虽为军师,但与诸葛亮相比,却缺少一些仙道色彩,显得质实有余而飘逸不足。而公孙胜以道士面目出现,正好与吴用相辅相成、优势互补。二人各自体现了诸葛亮才能的一个侧面,合起来刚好“顶个诸葛亮”。
入云龙公孙胜的结局
小说里最后没说他死了。后面的情况是:公孙胜随众接受朝廷招安,征伐辽国,讨伐田虎。田虎的军师乔道清以妖法打败梁山好汉,公孙胜破了他的妖法,把他收服,梁山好汉才能顺利消灭田虎。公孙胜在消灭王庆后,即出家修道。他虽为国立下大功,却不重名利,功成身退,回蓟州潜心修道。
应该跟武松类似,不过他是当道士去了,算是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