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三国”再起,何以妄动中华。
——题记
不知从何时开始,年少的我总喜欢沐浴在历史的长河中,品味华夏先贤的传奇故事,体会那撼人心魄的盖世情怀。而每当这个时候,总会拿起身边的《三国演义》,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每次翻开它,历史仿佛就在指尖,随着翻转的书页不断涌入脑海。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一个个恢宏的战争场面,扣人心弦,浑身血液为之沸腾,久久不能平息。那是一个将星辈出的年代,即便是乱世,其锋芒也足以穿透厚重的历史,直射人心。多智近妖的诸葛、仁德近伪的皇叔、武力逆天的温侯……,可无一幸免,这些人尽都逃不了衰亡的结局:孔明命丧五丈原、玄德托孤白帝城、奉先命陨白门楼,留下千古遗憾,我也不可避免的染上一丝哀伤。
随后,便如老师般开始似懂非懂的去剖析其文学价值:“全文布局巧妙,详略得当,以关键性的战役改变全国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突出,个性鲜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拥刘反曹,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体现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强烈民族意识……”渐渐地整个人都冷静下来,感觉心里仿佛少了什么似的。于是回过头来细细寻找,却总是毫无头绪,直至看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才恍然大悟,心中少的是激情,是随历史轨迹而产生思想波动的过程,是理智剖析文学价值时所不会具备的。
慢慢地在自己刻意引导下回到了初读《三国演义》的状态,小心翼翼地捕捉最初的那份感动,心中升起一丝明悟:“《三国演义》所携带的是历史所赋予的英雄的意志,而不是所谓的什么文学价值。其意在于给予我们舍我其谁的气势,保家卫国的信仰,以及忠义礼智信的修养。”
可如今,我们却舍本求末,不断地被要求去解读《三国演义》所附带的文学价值,而抛弃了《三国》最表面最易体悟却又最珍贵的精神境界和民族之魂。
世人不知道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所谓的挂着“文化修养”牌子的名著解读,而是名著里所一再提及的心中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足以担当这一重任的《三国演义》等一系列宝贵财富因之失去了耀眼的震撼人心的光辉。长此以往,三国之意何存?民族之魂何以传承?有志之士不存,炎黄脊梁不再,泱泱华夏,何人可守?千年荣光,何以振兴?
《三国演义》名为小说实为史诗,浓缩的是神州之魂,记载的是千古英雄。若传承《三国演义》精神,南海纠纷、钓鱼岛风波……又有何惧?龙之子孙必将为我们这一代人骄傲自豪,五星红旗定会因吾之一辈而高高的飘扬在世界东方。
一本好书,伴我度过春夏秋冬。
一曲《三国演义》,助我谱写华丽的人生乐章。
《三国》,铸民族之魂。三国精神,守万里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