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应用饮食养生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伴随着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现有资料估计,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早期食事活动
择食
《淮南子》中有:“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螺蚌之肉”。饮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有治疗作用的食物,可作为食,也可作为药,同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这个过程是很长的),逐渐把一些天然物产区别为食物、药物、毒物。据《山海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里所指的“毒”就是包括食物、药物和毒物的天然品。因此,药、食均来源于天然产物,即“药食同源”。
火的利用
对于火的利用,《周礼》说:“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十温十暖。火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第一次掌握了一种神奇的自然力。上古时代的人由吃生食(寒食)进步到吃熟食(套食)是食疗由萌芽到形成雏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周《古史考》中谓:“太古之初,人十吮十露十精十,食草木实,十穴十居野处。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十毛十;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胃肠。于是圣人造作钻燧出火,教民熟食,民人十大悦,号曰燧人。”这些记载,说明了上古时代人类从吃生食进步到吃熟食这一历史过程。在农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人类开始利用火以烧煮食物,从而有了烹调技术的发展,这与后来食疗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农业的发展,火的应用,人们开始能吃熟食,提高了食物的利用率,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同时由于食物营养成分的改变,改变了营养状况,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加快了人类的进化。另外,由于燔生为熟,起到了消毒灭虫,防止胃肠疾病和寄生虫病的作用。这就大大保证了古代人民身十体的健康和强壮,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和种族的繁衍,开辟了新纪元。
汤液的应用
随着火的利用,能被人利用的食物品种的日益增多,烹调技术便受到重视。汤液始于伊尹的传说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通鉴》云:“伊尹佐汤伐桀,放太甲于桐宫,悯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十温十凉之十性十,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十陰十陽十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今医言药十性十,皆祖伊尹。”有了较为丰富的食物和火,就可以加以烹调,配制为各种汤液。伊尹为商汤的宰相,十精十于烹调。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引伊尹和商汤的谈话时,就讲了许多烹调问题,其中就有“十陽十朴之姜,招摇之桂”的话。姜桂既是佳肴中的调味品,也是发汗解表的常用十药物。所以有人认为“桂枝汤”是从烹调里分出来的最古处方之一。因“桂枝汤”中的五味药如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都是厨房里的调味品。
酒的应用
《战国策》载:“帝女令仪狄造酒,进之于禹”。经考证,夏商时期酿酒活动十分发达,这一点也可由出土夏商时期的酒器所证实。酒既是一种饮料,又对人十体具有多种医疗保健作用,是食药兼用之品。它能通血脉、行药势、御寒气,它还能溶解出不溶于水的成分,若将中药置于酒中浸制,既可借助酒通行血脉之十性十,增强药势,使药力迅速通达全身,故又有“酒为百药之长”之称;又可取其溶解之力,制造多种食用酒和药用酒,进一步丰富了饮食保健的内容。由于酒对中医学的重要作用,故又有医字从?t,即医字由酒而来之说。
食事制度建立,食医出现
饮食治疗经过原始社会和十奴十隶社会的漫长岁月,由萌芽而渐趋形成雏型。到达公元前五世纪的周代,当时统治阶级为了保护他们的健康和调制适宜的饮食,开始设置食医和食官以专司其事。“食医”这种职务,与“疾医”、“疡医”、“兽医”一起构成周代医政制度的四大分科,并排在诸医之首。当时食医专管调和食味,注意营养,防止疾病,确定四时的饮食,是专为王家服务的。如《周礼·天官》记载:“食医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六羞、百酱、八珍之齐。”可见当时已将食治提到很高的地位,且逐渐成为专业。
调味品的应用
除了夏禹时已可制酒外,酒变酸即成醋,古时叫苦酒,为《周礼》五味之一。酒和醋除作为饮料和调味外,也广泛用于医药中。酱也是一种发酵制品。在《周礼》中也有记载。当时已能制造多种酱,故称为“百酱”。由于酱和豆酱、豆豉、酱油等制品的使用,也发现了它的治疗作用,如用豆豉作健胃解毒剂等。公元前二世纪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已有制造豆腐的记载。酱、酒、糖、豆腐等食品的制造,说明当时已从简单直接食用动植物食品,发展到能够制造出多种经过化学变化的食品,食品营养成分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人类饮食物的品种更加丰富,这是营养学上一个很大的发展和飞跃。
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饮食保健也从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发展成为一门纳入正规医疗保健行政制度的学科,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营养学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包括食疗食物在内的本草学的发展,辨证论治医疗原则的确立等。
《山海经》食物记载
在当时成书的《山海经》中记载药品116种,其中植物52种,动物61种,矿物3种,其中不少是食疗十性十质的。书中更有许多关于食物治病的记载,如“何罗之鱼……食之已痈”、“有鸟焉……名曰青耕,可以御疫”等。
《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做了较系统论述
《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做了较系统的论述,确定了明确的原则和实施的方法。[例如]如:“十陰十之所生,本在五味,十陰十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十精十神乃殃。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十精十,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是说饮食的五味必须调和,不能偏胜,偏胜则能引起种种疾患。若能五味调和,饮食合宜,则健康能获保证,寿命就长。主张常人应全面膳食,如《素问》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十精十气。” 这就是药治要与食治结合起来。尤其在应用猛药时,要注意饮食成分的全面完整。这和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是完全吻合的。书中并指出一些饮食调理、饮食宜忌、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具体方法。《黄帝内经》中所载方剂,一半以上含食物成分。所以说《黄帝内经》一书,为后世饮食疗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食药结合典籍出现,《神农本草经》成就
随着医学的发展,本草学也有了发展。据考证,《神农本草经》的编辑成书约在汉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在《神农本草经》中,作为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收载了许多食疗食物,如大枣、枸杞子、赤小豆、龙眼肉等,对食疗食物的功效、主治、用法、服食法等都有一定的论述,对促进食疗本草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汉时本草学中所载药物日见增广。这是由于汉武帝南征北战,扩展版图,南方的热带植物药和北方的寒带植物药在战争中都有所十十交十十流所致。公元122年前后,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石榴、十胡十桃、十胡十瓜、苜蓿、蒜葫、葫荽、西瓜、无花果等多种种子。后汉马援又从十十交十十趾带回薏苡种子。这样就大大增加了食物和入药的品种。
《伤寒杂病论》
东汉杰出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采用不少食物,用以治病,如书中提出的“猪肤汤”和“当归生姜羊肉汤”都是典型的食疗处方。
诸医家营养说
在《论语》一书中,我们可知当时学者的饮食卫生观。如:“食不厌十精十,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看来其饮食卫生要求几乎与现代相差无几,是比较严格的。三国时期魏武帝曹十操十,对“食疗”也颇有研究,他亲自撰写了《四时御食制》,可惜此书大部已佚散。当时著名神医华佗,用蒜泥加醋治疗严重蛔虫呕吐病例获愈,开了食疗用于急症的先例。
营养学理论提高时期
秦汉之际,方士蜂起,顺应统治阶级帝王们的愿望,寻求长生登仙之道。如秦时的安期生,汉时的李少君,至晋代的葛洪,他们对饮食营养、卫生、化学都有相当阐发,其中虽有不合理的成分,但对食治食养都有或多或少的贡献。晋唐时期,饮食营养学在前代初步形成的理论指导下,食养食疗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更为广泛和丰富,特别是对一些营养缺乏十性十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取得较大成就。若干由营养素缺乏所致的疾病,如甲状腺肿、脚气病、夜盲症等都能认识,并用有关食物来进行治疗。[例如]晋葛洪在其所著《肘后方》中,首先记载用海藻酒治瘿病(甲状腺肿)以及用猪胰治消渴病(糖尿病)。东晋医家支法存对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病)很有研究,拟医方多条治疗。方中药物颇多含有维生素B1。以后孙思邈在支氏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脚气病为食米区疾病,并提出食用谷皮和米熬粥来预防。后来,《诸病源候论》记载了用羊治甲状腺肿,蟾酥治创伤,羚羊角治中风。《千金方》首用猪肝治夜盲症。“以脏补脏”的原则也就产生了。总之,当时食疗已被医家们充分重视,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就强调“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生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还引扁鹊的话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若能用食平疴释而遣疾者,可谓良工。”与此同时,在理论总结上,食疗开始逐渐从各门学科中分化出来,出现了专门论述食疗的专卷,标志食疗专门研究的开始。
《备急千金要方》
食疗经过前代的发展,到了唐朝集其大成,而出现了专著。孙思邈《千金方》中第二十六卷为“食治”专篇,强调以食治病 ,认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制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除序论外,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虫鱼”四门来叙述,是现存最早的营养疗法专篇。他对饮食养生非常重视,认为“安生治本,必资于饮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强调饮食有节,五味不可偏盛等,对于老年养生、妇幼养生、四时养生等也多有论述。
《食疗本草》
唐显庆时,孟诜所著《食疗本草》问世,他搜集民间所传,医家所创,加以己见,集食物药物于一书,成了我国第一本“食物疗法”专著。本书共收食物227种,分别介绍食物的十性十能、效用、烹调方法,以及进食原则等。
其他有关食疗著述
唐代昝殷著《食医心鉴》,约成书于公元853年,本书以食治方为主,共列有十五类食方。南唐陈士良著《食十性十本草》,此书载食医诸方及五时调养脏腑之术,评者认为此书总集旧说,无甚新义。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有多种食治疾病的方法。唐十人对食物与药物的区分已有明确认识。“食疗”形成专科,有了蓬勃的发展。南朝齐梁间的陶弘景总结前人本草,写成《本草经集注》,首创把药物分成八类,其中就有三类,即果、菜、米食属于食疗食物。
营养学理论全面发展时期
宋代以饮食治病防病已很普遍,且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皇家编纂的医学巨著,如《太平圣惠方》中,记载28种疾病都有食治方法。《圣济总录》专设食治一门,共有30条,详述各病的食治方法。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代表著作有《饮膳正要》、《寿亲养老新书》等。
《寿亲养老新书》 宋 陈直
宋神宗时(1085年)陈直撰《寿亲养老新书》,这是一本老年疾病治疗保健学著作,记有食疗方剂162首,对老人的食治贡献甚大。强调老人尤应注重饮食养生,以食治病为养老之大法。此外,书中还记载了部分用于妇儿的食治方,如鲤鱼粥治妊十娠胎动,鲍鱼羹治产妇十乳十汁不下,扁豆粥治小儿霍乱等。
《饮膳正要》 元 忽思慧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蒙古人)于天历三年(1331年)著《饮膳正要》一书,开始从健康人的饮食方面立论。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名的营养学专著,全书共三卷,它继承了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每一种食品都同时注意它的养生和医疗效果,因此本书所载的基本上都是保健食品。且对所载各种食品,均详述其制作方法,烹调细则,实属难能可贵。并记述了少数民族的食物,丰富食药资源;强调妊十娠食忌,十乳十母食忌,饮酒禁忌等;且全书附有插图20多幅。
营养学进一步实践时期 明清时期至民国
明、清时期,对营养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关饮食保健的著作大量涌现。如《食物本草》、《随息居饮食谱》、《饮食须知》等,从不同角度对食物的十性十能、功用、主治、膳食结构等作了有实用价值的阐述。另外,如《救荒本草》等救荒和野菜类著作,扩大了食物的来源,这是营养学上的一大贡献。
《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珍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共载药1892种,增加新药347种,其中不少是食物。有许多药是要经过生物变化才能制成的,如酥、十乳十腐等,大大丰富了食治的食品。他认为“盖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说明人的健康长寿,必须注意饮食营养。书中记载有多种饮食物:食用水、谷类、菜类、鱼类、果品类、兽类等,还有药粥、健身酒类等,内容极其广泛,不胜枚举。
《随息居饮食谱》
清代王士雄(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书的前序中谓:“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颐生无玄妙,节其饮食而已。食而不知其味,已为素餐,若饱食无数,则近于禽十兽。”强调了食养、调节饮食对生命的重要十性十。本书共载食物等340味,论述其十性十味、主治、烹制甚详,是食疗著作中颇有影响的一本著作。
《老老恒言》
《老老恒言》为清代曹庭栋所撰,共五卷。前四卷为老年人日常起居寝食养生方法,在参考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养生实践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五卷论述粥,并系统将粥分为上中下三品。在老年养生中重视保护脾胃的功能,认为“少食以安脾”,“粥食应养脾”,“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人惟借火化,磨运易即输十精十多。”书中记载粥谱100余种,从择米、择水、火候到食候等都有论述,如莲肉粥、藕粥、十胡十桃粥、杏仁粥等,均可供老年人食养或食疗选用。
其他食疗著作
朱肃所撰的《救荒本草》大都为前人未经记载的可食植物,直接增广了人类利用植物的范围。鲍山曾备尝黄山的野蔬诸味,别其十性十味,详其调制,著《野菜博录》四卷,别具一格。对热十性十病的食疗亦受到了重视,如吴有十性十所著《十温十疫论》即有“论食”一节,如谓:“时疫有首尾能食者,此邪不传胃,切不可绝其饮食,但不宜过食耳。有愈后数日微热不思食者,此微邪在胃,正气衰弱,强与之,即为食复。有下后一日,便思食,食之有味,当与之,先与米饮一小杯,渐进稀粥,不可尽意,饥则再与。”孟河费伯雄撰有《费氏食养》三种,即《食鉴本草》、《本草饮食谱》及《食养疗法》。尤以“食养疗法”一词为费氏首先明确提出者。黄鹤辑的《粥谱·附广粥谱》共载药粥方二百多个,成为药粥现存的第一本专著。
饮食营养学的现代发展
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中医饮食营养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饮食生活方面对食养食疗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饮食营养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在著作方面出现许多专业工具书,如食养食疗、保健医疗食品类书和辞书等。同时,大量科普书籍也相继问世。更引人瞩目的是,近年来中医食疗和食补开始进入医疗、护理、家政、航天乃至国防等专业方面,并取得不少科学成果。在中医教育方面,1976年国家正式批准成立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在本专业中设“中医饮食营养学”课程,从而使传统营养学术与技术得到延续与传播。现在,不少中医单位开展了食疗的临十床十工作,研制了药膳和疗效食品。个别中医院设立食疗科或食疗门诊,中医的传统保健食品也被广泛地推广应用。中医饮食营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参考:中华药膳漫话
一、中华药膳源远流长
中国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近2000年前的典籍中记载:“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后汉书·列女传》)由此可见,汉代已经有了药膳应用的史实。经过历代研究改进,从而发展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门实用营养方面的学科,或称之为“中医营养学”。它不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疗奠定了“药食同源”的保健基础,而且具有人群预防和临十床十针对疾病的治疗意义。与此同时,它也包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博大十精十深的国粹成分。不仅成为祖国各民族进行养生的手段,而且近代以来这项理论和技艺已传播于世界许多地方,诸如东南亚邻国人群中间,都很喜十爱十药膳。中华药膳,漂洋过海,先是东渡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而后又走向西方欧洲大十陆,获得了异国他乡人民的青睐。近代国内各地区,曾2~3年召开一次食疗养生康复等不同类型的会议,1989年中日两国在京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十性十盛会,继此1993年又在京召开了亚洲首届药膳大会,这门学科,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二、药膳食疗的分类
药膳食疗的分类,历史上存在着庞杂繁多现象,学者们各抒己见,有的从食疗角
度分类,有的从烹饪方法分类,有的从疾病应用方面分类,然而随着当代医学及食品工业的发展,药膳食疗的分类也在进步。更接近其功能(作用)的分类方法,笔者认为比较合理。
(一)保健类药膳食品
这类食品是针对人十体的不同情况,投予不同的食品膳食,从而达到机体健康的维护和慢十性十疾病求得早日康复的功效。比如肥胖者可用减肥之品,消瘦者可用增肥食物,智力较差者可用增智、增力类药膳,视力欠佳者选用明目之品,耳不聪者可用耳聪药膳,要求美容乌发者,也有相应的膳食。
(二)预防类药膳
譬如春季气候易变而常罹患感冒,便可服用相应的预防类药膳加以预防;夏季易患腹泻,即可运用马齿苋粥防御;为防中暑,可用绿豆汤之类,发挥其既清热又防暑湿的功用;秋季干燥,呼吸道易感十性十强,便可用百合贝母杏仁类膳食防御;冬令寒冷,可用当归黄芪羊肉药膳以御寒而增强机体抵抗力。
(三)康复类药膳
人十体大病之后,机体衰弱,便可用扶正固本类药膳,促使早日康复,例如参芪类配方;若患有慢十性十病而气血两虚者,可施以猪肚红枣羹,或玫瑰花烤羊心等以促康复;平常表现有十陽十虚者,可选用当归炖羊肉、良姜炖鸡肉等;如十陰十虚表现者可采取滋十陰十之品(如沙参玉竹粥之类),从而使机体由第三状态转为健康体质。
(四)治疗类药膳
此类膳食是针对某种疾病而辨证施膳,以达到病理变化的改善或康复的可能。例如临十床十发现有营养不十良患者,则可运用茯苓鲤鱼羹治疗,以补充优质蛋白,使血浆蛋白浓度很快提高到一定水平,从而获得消肿的目的。又如肺经虚寒咳嗽,可采用川贝杏仁豆腐清痰镇咳,以收疗效。若患胃肠热证而便秘者,选以黄芩膏茶清热通便润肠,收效不错。
此外,当代也有另一种分类,“生物工程食品”,是利用生物技术开拓的新型营养健康人食用的食品,“天然保健食品”,则是以传统药膳为主,辅以现代化加工而成的滋补十性十食品,可促进患者或第三状态者康复其功能,“强力美容食品”,既可增强体质,又能保护皮肤健康,而且国外命名此类膳食为“健康膳食”。
三、药膳的原料选择
药食并用的食物是药膳选择原料的广泛来源,这些在实际烹饪中采用的干果类数
不胜数。据史书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用大枣为药物原料的处方就达58首之多。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则在大枣条目下收有十九首方剂,由此可见其药食并用的重要十性十了。
(一)广义的药膳原料选择
凡是日常人们饮食所用的食物类,通通属于药膳的可选原料,不论是五谷杂粮,或豆类、小杂粮、水果及其干果类、各类蔬菜类,都可用作食疗和药膳的选料。此外在动物类的禽十兽、家畜或水产海味皆在选料的范围。
(二)狭义的药膳原料选择
在这类原料中往往牵涉到中草药类的药食并用之品,例如山药既属日常生活用的食品,也是药用的补肾健脾的良药,贝母、苦杏仁经过炮制,便成了祛痰镇咳的有效药膳了。阿胶是驴皮加工而成,配伍乌鸡肉则具有良好的补血养血和美容的效果。综观中草药类的药食原料,不少于200余种,据研究表明常用的中草药,一般有600余种,其中1/2就是食用之品。那么配伍其它食物,加工成药膳,则其种类便相当可观和繁多了。
(三)调料和饮料类原料
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糖、酒、油、盐、酱、醋等均属药膳的配料,尤其饮料酒类,是制药膳必不可少的原料,各类香味品配伍于药膳内的调味品,而能增加药膳的美味,并且可提高药膳的成品的功能,故而尤为人们所欣赏。各类蜂蜜、蔗糖都是运用于药膳的制作工艺的佳品。此外非蔗糖类的甜味剂,如蛋白糖、甜叶菊等便是近代科学特制的新型调味品,实际采用于药膳中可以说大有为药膳增辉的效果,原因是有些人(糖尿病人等)禁忌用糖或不想吃糖者,便多了一类调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