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目录
位置: > 生活类书籍 >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

九 著名的客家人物

第九章 著名的客家人物

自古至今,客家各界著名人物,灿若群星。据考证,唐代贤相张九龄,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明代爱国将领袁崇焕等等,都是客家人。仅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客家名人录》,便收录了梅州地区的知名人士361人。

新近出版的大型彩色画册《客家人》(古进主编),收录的近代各界著名客家人物,包括不同党派和海内外人士,一共73人。其中政界人物有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巡抚丁日昌、陈宝箴,外交家、诗人黄遵宪,爱国志士丘逢甲,伟大革命家孙中山,革命烈士廖仲凯、邓演达,国民党元老邹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鼎丞、廖承志、陈丕显,以及吉隆坡雪州甲必丹叶德来和新加坡开国元首李光耀等。

军界人物有民族英雄刘国轩,抗法爱国将领刘永福,抗日烈士罗福星,革命烈士邓仲元,伟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朱德总司令、叶剑英元帅以及张发奎、叶挺、罗卓英、陈奇涵、黄镇球、黄琪翔、魏崇良、刘亚楼、赖名汤、肖华、薛岳、杨成武等著名将领。

文化界人士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书法家伊秉绶,才子宋湘,史学宗师陈寅恪,文化旗手郭沫若,画家林风眠,诗人、雕塑家李金发,客家学史权威罗香林,版画家荒烟,作家钟理和,史学家罗尔纲,数学家李国平,桥梁专家李国豪,化学家卢嘉锡,水生物学教授黎尚豪,作家韩素音,大豆育种专家余建章,音乐指挥家郑小瑛,人物肖像画家杨之光,数学家丘成桐。

体育界人士有球王李惠堂,羽坛名将侯加昌,羽坛健将丘玉芳,武术家李秀奎,体坛尖兵叶乔波,体操运动员李莉。

旅行界人士有航海家谢清高,骑自行车周游世界的侯仕贤。

医学界人士有热带医学奠基人钟惠澜,肿瘤学家吴桓兴。

工商界著名人士有大唐客长罗芳伯,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华侨实业家张榕轩、张耀轩,爱国华侨谢逸桥、谢良牧,爱国华侨实业家胡文虎,大慈善家胡文豹,实业家胡仙,泰国合艾开阜主谢枢泗,香港人造革大王田家炳,香港领带大王曾宪梓,等等。

参照这些资料,仅对各界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人物33人略作介绍。

第一节 政界人物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

洪秀全,字仁坤,祖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1814年生于花县。他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后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号召人民为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奋斗。他和冯云山到广西活动,先后吸收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广西客家人组成领导集团。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自封天王。随后,太平军北进,于1853年3月攻克金陵(今南京),改金陵为天京。他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是洪秀全的救国救民方案,也是太平天国政治经济纲领。1856年发生杨、韦事件,次年石达开被迫出走,给革命造成严重损失。后来,他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洪仁开等,虽扭转战争被动局面,但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者共同镇压,天京被围,粮断援绝,洪秀全于1864年6月病逝。

太平天国不但许多将领和骨干是广西、广东客家人,同时还活跃着一支以洪宣娇为首的女军,她们大多是客家人,个个是天足,英勇善战,为太平天国历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巡抚丁日昌

丁日昌,1823年7月生于广东丰顺。20岁中秀才。1859年任江西万安县令。1862年为两广总督毛鸿宾督办军火。1863年李鸿章调他去上海督办军火,并参与军务与洋务。1864年任苏淞太道时,参与建立上海机器局,又荐容闳赴美国购机器、聘技师,建立起这家当时最大的军工厂(今发展为江南造船厂)。他还重视矿业,力荐唐廷枢创办开平煤矿(今开滦煤矿)。

1865年任两淮盐运使时,力革盐弊。1867年任江苏布政司、巡抚,两年清理积案27万宗。1873年参与建立中国第一个新型船运企业——轮船招商局。1875年任福州船政大臣,次年任福建巡抚,曾渡海巡阅台湾全省。丁日昌重视教育,在上海设立龙门书院,1870年成立“留学生事务所”,1872年向美国派遣留学生30名,造就了詹天佑、严复等一批人才。

1882年2月病逝于广东揭阳。

巡抚陈宝箴

陈宝箴,1831年生于江西义宁州(今修水县)。举人出身。1894年任直隶布政使。1895—1898年在湖南巡抚任内,积极推行维新改革措施,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推行新政,开办时务学堂,开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出版《湘学报》。陈宝箴成为维新派著名人物,各省纷纷派人前来参观,轰动朝野。为此,他受到守旧派王先谦等人的攻讦。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

1900年突然逝世于江西九江西山寓所。

启蒙思想家黄遵宪

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1848年生于广东嘉应(今梅州市),是近代著名外交家、启蒙思想家、诗人,历任驻日本、英国参赞及驻美国、新加坡总领事,尽力维护华侨权益。他驻外期间,留心观察所在国社会。他撰写了50余万字的《日本国志》,50卷,详述日本变革经过及得失利弊,结合中国提出改革主张,认为中国必须革新自强,效法日本,进行维新变法,并参加戊戌变法。作为著名诗人,黄遵宪主张“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其诗反映民间疾苦,表现爱国激情和正义之心,也有描绘客家山乡风情画和异国风土人情的。诗作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爱国先驱丘逢甲

丘逢甲,字仙根,别号仓海,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县),1864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他14岁考取全台湾第一名秀才。1889年中进士,任工部主事。后辞官回台湾,在各书院讲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倾家财以为兵饷”,积极督办团练,准备卫国护台。次年,清政府战败,把台湾割让日本,他三次刺血上书要求“拒倭守土”。清政府置之不理,他倡导筹组抗日政权“台湾民主国”,组织台湾义军与日军激战20余昼夜,兵败回广东镇平,先后在潮、嘉、穗等地积极创办学校,推行新学。曾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谘议局副议长。同情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民国成立,他赴南京,被举为临时参议院议员。因病返粤,1912年2月25日在镇平病逝,终年49岁。丘逢甲还是“诗界革命之巨子”,其诗受杜甫、陆游诸家影响,激扬爱国热情,有《岭云海日楼诗抄》等诗集。

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家孙中山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1866年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其祖籍为永安县(今紫金县)中坝公馆村(今名孙屋排)。十四祖孙殿明迁至翠亨村,传至十八世的孙中山已有五代。孙中山讲粤语,也能讲客家话——来了客家人,他便用客家话交谈。

孙中山早年北上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主张,不被理睬,便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并创办《民报》宣传革命,与改良派斗争。此后,在国内外发展革命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各地多次发动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各省响应。同年12月29日被17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大总统。袁世凯复辟称帝后,孙中山严正讨袁,发动“护国运动”。1919年他将中国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回广东,次年就任非常大总统,准备北伐。后因陈炯明叛变,围攻总统府,孙中山脱险退居上海。

当孙中山屡遭失败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给了他希望和力量。1923年驱走陈炯明,他回到广州后,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国民党左派的支持下,于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同年10月,他应邀北上讨论国是,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张作霖作斗争。

孙中山毕生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百折不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全集》等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鼓舞中国人民为民族的崛起与腾飞而奋斗。孙中山和毛泽东、邓小平一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三位最伟大的人物。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鼎丞

张鼎丞,1898年生于福建永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邓子恢等同志一起领导上杭、永定、龙岩等县农民武装暴动,建立工农政权,是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1931年任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土地部长。红军长征后,他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后任闽西南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和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期间任华中军区司令员,1949年7月率10兵团解放福建,并任福建省委书记兼省政府主席等职。此后,他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四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代部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职。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1年12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

廖承志,祖籍广东惠阳,1908年9月生于日本东京。在孙中山、宋庆龄和父母廖仲凯、何香凝影响下,早年投身革命。1927—1928年在日本期间,因从事革命活动,曾三次被捕。1928年被驱逐回国后,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1932年在法国、荷兰、德国,因领导罢工等,又先后被捕并被驱逐出境。

1932年回国后,在上海全国总工会、全国海员总工会任领导工作时又被捕。获释后即参加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长征中因坚持正确路线,被张国焘拘捕,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经周恩来解救获释。抗日战争期间,在香港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香港沦陷后回广东,又被国民党逮捕。1946年1月被营救出狱后,在南京中共代表团协助周恩来工作。1946—1949年,曾任中共南方局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等职。历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

1983年6月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

陈丕显,1916年3月生于福建上杭。13岁参加革命,并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红军长征后,他在赣粤边区坚持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共苏中区委书记、新四军苏中军区政委等。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纵队政委、兵团政委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第一书记、华东局书记处书记等。1977年起先后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湖北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武汉军区政委、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后调北京,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新加坡开国元首李光耀

李光耀,1923年生于新加坡,他的曾祖父是广东大埔县党溪乡人,后漂洋过海去新加坡谋生。

李光耀早年赴英国剑桥攻读法科,学成回新加坡,成为许多职工会的代表律师。1954年他与同僚成立人民行动党,进行反殖民主义的斗争。1959年,在各政党联合斗争中,终于赢得新加坡自治权。人民行动党在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年仅30岁的李光耀出面组织政府,担任首任总理。此后,他以其杰出的政治才干,把脏乱、拥挤、毫无矿产资源的新加坡,变成了世界重要港口、亚洲金融中心、国际会议中心,使新加坡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明进步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第二节 军界人物

爱国将领刘永福

刘永福,1837年生于广东钦州(今广西钦州)。1857年参加广西天地会领导的农民地义。1865年自制七星黑旗,人称“黑旗军”。1873年冬,法军进攻越南,攻陷河内,危及广西。刘永福率黑旗军把侵略军赶出河内。1882年4月,法军又犯越北,直窥我国云南,刘永福率黑旗军伏击法军于纸桥,大捷。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收编黑旗军,授刘永福为记名提督。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刘永福和台湾人民奋起抵抗日军,直至弹尽粮绝。刘永福被迫潜回大陆,1917年病逝于广东。

朱德总司令

朱德,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马鞍庄,祖籍广东韶关,是清代“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的客家人。

朱德早年进入滇军,反对袁世凯复辟。1922年在马列主义影响下,他抛弃少将旅长军衔,到德国柏林留学,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担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他率一部分起义军发动湘南起义,不久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1930年起,他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红军总司令、中华苏维埃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4年,他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任八路军总司令。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共和国副主席,在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76年7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叶挺将军

叶挺,1896年生于广东惠阳,是著名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者之一。

叶挺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陈炯明叛变,围攻总统府,作为总统府警卫团营长的叶挺,与数倍的叛军战斗,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6年北伐,他率领作为先遣队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勇夺汀泗桥,占领贺胜桥,攻克武昌,为北伐立下卓著功勋,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1927年8月1日,他与周恩来、贺龙、朱德等发动南昌起义,他任前敌总指挥和十一军军长。同年12月,叶挺与张太雷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创建了苏南、苏北、皖东、豫皖苏边区等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叶挺被非法扣押。面对威迫利诱,叶挺表示:“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1946年3月4日出狱后,第一件事是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4月8日,叶挺与王若飞等由重庆飞往延安,途中飞机失事,殉难时年50岁。

叶剑英元帅

叶剑英,原名宜伟,1897年4月生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雁洋乡。

叶剑英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曾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参加东征、北伐。1927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他与张太雷、叶挺领导广州起义。1931年初到江西中央苏区,历任红军重要领导职务。1934年10月红军长征,他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任八路军参谋长。1949年北平解放,他任市长。1949年10月,他和陈赓指挥广东战役,广州解放后,任广州市长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职。1954年调回北京,担任中共中央军事方面重要职务。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文化大革命”中,他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斗争。1976年10月,在党和国家面临危险的紧急时刻,叶剑英和党中央政治局其他同志一起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9岁。

肖华将军

肖华,1916年1月生于江西兴国。12岁即参加革命,后历任红四军连、营、团政委和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等。红军长征经过大凉山,他积极促成刘伯承司令员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抗日战争期间,他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旅政委等职,曾参加平型关战斗,后率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奉命进军东北,参加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命组建人民解放军空军,并任政委。此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5年,这位能文能武的高级将领与世长辞。

杨成武将军

杨成武,1914年生于福建长汀。1929年参加红军,先后参加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功卓著。他历任红军团政委、师政委和师长、晋察冀军区司令员、野战军纵队司令员、政委、兵团司令员、大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军委防空军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成武为祖国立下不朽功勋。长征途中,在飞夺泸定桥战斗中,杨成武等荣立大功。抗日战争期间,他指挥华北的中央纵队在“百团大战”中歼灭大量日伪军。在朝鲜半岛,他指挥20兵团和兄弟部队、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打得美军退回“三八线”,不得不派代表谈判,签字停战。

第三节 文化界人物

当代中国文化旗手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场。祖籍福建宁化,其祖先1781年迁到川西。郭沫若1914年赴日学医。回国后弃医从文,第一个诗集《女神》以充沛激情开创一代诗风。1926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旅居日本10年,从事中国古代史、甲骨文和金文研究以及文学创作,开辟了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结合研究的新天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回国在文化界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并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历史剧。1949年当选全国文联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繁忙政务和社会、文化活动中,仍创作《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6岁。

一代史学宗师陈寅恪

陈寅恪,祖籍江西修水县,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后随父移居金陵。他13岁随兄东渡日本留学,1910年起先后在德国、瑞士、法国留学,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学梵文和巴利文,赴德国柏林大学梵文研究所学习东方古文学。1925年起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岭南大学等任教授。解放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

1944年冬,他突患左眼视网膜剥离症,医治无效,双目失明。1962年又跌断右腿不能行立。但他以惊人记忆力和顽强毅力,在夫人和助教协助下,口授著述。他从事史学研究与教学,尤其长于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对梵文、突厥文、西夏文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他培养出一批如王力、季羡林教授等文史方面杰出人才。其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及论文数十篇。1969年在广州病逝,终年80岁。

国际名画家林风眠

林风眠,1900年生于广东梅县。祖父是雕刻石匠,父亲是民间画师,他幼年随父习画,1920年在梅州中学毕业后,先后赴法国第戎国立美术学院和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素描、人体油画,并常到卢孚宫等博物馆等观摩学习。1925年回国,年仅25岁便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1928年在杭州创建国立杭州艺术学校并任校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返杭州任艺术学院教授。1951年定居上海,任美协副主席。1977年冬赴巴西探亲,后居留香港,从事创作,并到世界各地举办画展。

林风眠的绘画艺术,融合中外古今画法,把印象派的外光画法和中国画的水墨方法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既不同于中国古代,也不同于西方的新的绘画结构和风格。他的绘画追求宁静而有力,讲究形式和韵味的美。

林风眠1991年8月12日因病辞世,享年91岁。

国际著名女作家韩素音

韩素音,祖籍中国四川郫县。她自述家史说,周家祖先是13世纪从北方迁徙到广东嘉应定居下来的。清朝“湖广填四川”时期,有位穷祖宗携妻子从嘉应迁到四川郫县,成为周家始祖。她的祖母还是祖父从故乡娶来的。周家老一辈还带有客家口音。

韩素音父亲周炜早年留学比利时,与一位比利时姑娘结婚,1913年携妻回国。1916年中秋节,韩素音出生于河南信阳火车站,后在北京读书,并赴比利时和伦敦学医。1949年至60年代,长期在香港、马来亚、新加坡等地从医,同时积极写作。自1956年与印度工程师陆文星结婚后,几乎年年访问中国,探望亲人。40多年来,她写了30本书,其中《周恩来与他的世纪》,详述周恩来的为人处事和高贵品质。她在世界各地作过2000余次演说,介绍中国见闻。

第四节 体育界人物

球王李惠堂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流传的一句话。李惠堂,1905年生于香港大坑村,其父李浩如是广东五华人。李惠堂从小喜爱足球,13岁成为香港南华队球员。16岁初露锋芒,屡立战功。20岁便到上海踢球,加盟天华足球队,战功赫赫。其时上海举行“万国足球赛”,24岁的李惠堂被评为最佳明星,人称“球王”。作为著名中锋,李惠堂速度快,射门力量大,角度刁,尤以过人射门和跌射享誉足坛。李惠堂在世界足坛享有很高威望,1966年他担任亚洲足球协会和世界足球协会副会长。1979年病逝,享年74岁。

体坛尖兵叶乔波

叶乔波,1964年生于吉林长春,她父亲是广西贺县客家人。叶乔波少年时便进入解放军速滑队,19岁开始进入国家速滑队训练和比赛。

1990年,叶乔波在第16届冬季奥运会上获两枚银牌,为中国队实现了冬季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1991年叶乔波首次夺得短道速滑世界冠军。1992、1993年,又连夺世界短距离速滑锦标赛女子全能冠军,成为世界冰坛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运动员。1994年2月叶乔波带着膝盖骨重伤,参加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的第17届冬季奥运会500米速滑比赛,虽仅得第13名,但三天后又带伤参加1000米速滑比赛,并奇迹般地夺得铜牌!

伤痕累累的叶乔波已告别冰坛,但她20多年来共获奖牌133枚,其中世界速滑锦标赛、世界短距离速滑锦标赛、世界杯速滑锦标赛金牌23枚。她曾连续三年获“全国十佳运动员”称号,名列1992年“全国十佳青年”榜首。1992年5月,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她“体坛尖兵”称号,并授予她“二级英模”勋章。

羽坛名将侯加昌

侯加昌,1942年8月生于印度尼西亚,祖籍广东梅县。受父亲影响,他从小爱打羽毛球,热爱祖国。1960年3月高中毕业后回到祖国,不久考入广州体育学院运动系。

他1961年7月初露锋芒,在六省市羽毛球邀请赛中获冠军。1963年夏,他第一次代表中国队参加国际比赛,战胜“汤姆斯”杯得主印尼队。同年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夺得男子单打亚军。当运动员期间,侯加昌以其优异成绩荣获国家体委一等功一次和体育荣誉奖一次。

1979年担任国家羽毛球队教练后,培养出陈昌杰、韩健、杨阳、赵剑华、熊国宝、吴文凯等世界冠军11人,获汤姆斯杯冠军4次,被评为国家级教练。

第五节 科技界人物

国际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

李国豪,1913年生于广东梅县,1936年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赴法国专攻桥梁工程及结构力学,获工学博士。

1946年回国,任上海公务局工程师,同济大学土木系教授、系主任、工学院院长。1950年起先后任该校教务长、副校长、校长,并当选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他先后被聘为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主任、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工程技术委员会首席顾问,上海南浦大桥专家组组长。其工程理论著作十分丰富,有的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际结构工程奖等。1981年被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推荐为国际10名著名桥梁专家。

国际著名化学家卢嘉锡

卢嘉锡,1915年10月生于福建厦门,原籍台湾台南,祖籍福建永定。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1945年回国,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1960年任福州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

1981年至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曾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现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肿瘤专家吴桓兴

吴桓兴,1912年生于非洲毛里求斯,祖籍广东梅县。1936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次年赴欧洲深造,在英国从事放射肿瘤学的治疗与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吴桓兴任上海肿瘤医院院长。1958年,他主持建立并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院长。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设计的新型镭容器,20多年来治疗一万多例宫颈癌患者,疗效达世界先进水平。他主持研制的抗癌新药,对骨髓瘤的治愈率达国际先进水平,被各国专家称为药物治愈恶性肿瘤的成功典型。

吴桓兴曾任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主席。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他“骑士勋章”,比利时国王授予他“王冠勋章”。1986年10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4岁。为纪念他在中国肿瘤防治上的杰出贡献,1988年3月成立了北京桓兴肿瘤医院。

热带医学奠基人钟惠澜

钟惠澜,1901年生于葡属东帝汶的叻利岛,原籍广东梅县。1917年回国,先后在梅县广益中学、上海沪江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1929年毕业,留在协和医院任内科医师。

国际黑热病权威认为,中国、印度地区人类黑热病与犬无关。钟惠澜从两名患者家中癞疤狗身上发现黑热病的病原体,但需用健康人做试验。他因患过此病获免疫力而不能作试验,就在妻子身上做试验,结果证明狗的黑热病原体,对中国人有致病力。

法国诺贝尔奖得主尼柯尔等认为,人类得回归热是被感染回归热的虱子叮咬或接触病虱子所致。钟惠澜对此表示怀疑,又在自身做试验,让病虱叮咬而未得病。后经大量试验证明,病虱体腔长期存在大量活螺旋体,当虱子被人用指甲挤碎或放进嘴里咬死时,螺旋体从体内溢出,这才感染被擦破皮肤的人。这一研究推翻了尼柯尔学说,为防治回归热病做出了贡献。1953年起,钟惠澜又对肝吸虫病和肺吸虫病的研究作了许多工作。

钟惠澜曾任北京中苏友谊医院院长、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1981年,作为中国热带医学奠基人,他被美国热带医学、卫生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

1987年2月因病逝世。

数学泰斗丘成桐

丘成桐,原籍广东蕉岭,1949年生于广东汕头,同年随父到香港定居。

他酷爱数学,1967年考进香港中文大学后,连假日也在图书馆钻研数学。这年他获得英联邦数学竞赛第一名。1969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深造,1971年获博士学位。他26岁任加州大学客座教授,28岁任斯坦福大学讲座教授,同时出席芬兰赫尔辛基国际数学家会议,并获“一小时讲者”的殊荣。1983年8月在华沙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荣获世界最高奖菲尔兹奖。

“卡拉比猜想”是30年前由著名数学家卡拉比提出的关于高维空间曲率的猜想,但其本人未能证明其正确性。丘成桐彻底解决了“卡拉比猜想”,还解决了多变函数与广义相对论方面的两个猜想,成为微分几何学术权威。1994年2月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克拉福奖。

丘成桐是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终身教授、哈佛大学教授并兼任《理论几何学报》总编辑。199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第六节 工商界人物

大唐客长罗芳伯

罗芳伯,原名罗芳,因受尊崇而称罗芳伯。1736年生于广东梅县。早年入天地会,致力复兴民族大业。1772年率同乡从虎门乘独木连体船,远航至婆罗洲(今为加里曼丹)坤甸。此地产金,他与同乡组织“兰芳公司”,从事采金和种植业,并购买军火自卫,抗御海盗和荷兰殖民者。一次,土人叛乱,当地苏丹求助于罗芳伯。他探得叛酋虚实后,奇袭获胜。自此苏丹与他兄弟相称,后又相让土地纵横几千里。1777年,罗芳伯根据侨民意愿,建立独立民主“国家”,具有民主共和政体。他任“大唐总长”,又称“大唐客长”,即中国人作客海外的首长。下设公署,订立制度,公选官吏。他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矿、开荒,提倡经商,发展交通。他重视教育,广设汉文学校,且不收学费。他还开办兵工厂,铸炮,练兵,成为富强之“国”。

1795年,罗芳伯积劳成疾,他召各执事首长嘱咐后事和禅让传贤。去世时年仅58岁。

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

张弼士,1840年生于广东大埔县。16岁随人渡海到当时荷属雅加达,先当佣工,后自己开设商行代销各国酒类。19世纪末,他在南洋垦殖橡胶、椰子、胡椒、咖啡和采矿业,成为华侨巨富。

为振兴祖国工业,他先后投资兴办粤汉铁路、广三铁路,创办山东烟台张裕酿酒公司以及银行、采矿、玻璃业。张裕酿酒公司出品的“可雅白兰地”,在1915年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获金奖,遂改名“金奖白兰地”,驰名全球。张弼士热心社会福利事业和教育事业。1900年黄河决口,他发起募集100余万两白银,赈济祖国灾民。1916年9月12日因病逝世,享年75岁。

爱国华侨实业家胡文虎

胡文虎,1882年生于缅甸仰光。祖籍福建永定县。其父1861年由原籍赴仰光,开设永安堂中药行。胡文虎、胡文豹兄弟继承父业后,第二年胡文虎赴各国考察药业,研究良方,其虎牌商标万金油风行海内外。

胡文虎热心创立文化教育和各种慈善事业,建学校、办医院、设报馆,这是他服务社会的三大事业。胡文虎、胡文豹兄弟关心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捐赠不分国界,不论宗教,获得各国政府及慈善机构颁授许多勋衔及奖章。胡文虎1954年9月5日病逝,享年72岁。

胡文虎之女胡仙博士,继承父志,经过努力,她担任了《星岛日报》集团董事长,并担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国际新闻学会副会长等职。她关心祖国建设,积极在中国内地投资,并做了大量慈善事业。

香港人造革大王田家炳

田家炳,1919年生于广东大浦县。18岁起,先后去越南、印尼经营工商业。20世纪50年代末移居香港,在元朗屯门海边购买30万平方米海滩,填海建厂,1960年底出产了第一批人造革。经过20多年努力,终于获得“香港人造革大王”的美誉。

田家炳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多年来他为家乡大埔和祖国捐献巨资,建造桥梁、道路、学校、医院、水电站及投资文化、艺术及工农业生产等领域。

1994年1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以表彰他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领带大王曾宪梓

曾宪梓,1933年生于广东梅县。作为“亚洲领带大王”,他走过艰苦创业之路,终于在香港建立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随后陆续扩大到皮革、皮鞋、皮包等皮具制品,并由香港进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当选亚洲领带协会主席。

曾宪梓时刻想着回报祖国和家乡的养育之恩。他捐巨资用于母校梅县东山中学和中山大学,以及祖国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和社会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他捐资200多个项目,总金额超过8000万人民币、2.3亿港元和1800多万美元。他捐资1亿港元设立的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第3388号小行星命名为“曾宪梓星”。

推荐阅读

富爸爸穷爸爸> 二十四重人格> 九型人格> 日语轻松入门> 四季养生食谱>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至味在人间> 葡萄酒品鉴艺术> 女性服饰搭配技巧> 女人骄点>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